从《周易》视角解读《道德经》的宇宙生成论
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不是可以说先有道和德,然后才有物?关于《道德经》的解读,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我也就这个问题说说我的理解。
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不是可以说先有道和德,然后才有物?关于《道德经》的解读,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我也就这个问题说说我的理解。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老子为什么不把大道的真相直接告诉世人?我认为老子已经把这个问题讲得够明白了,钥匙就在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提出的"易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通过这三个维度,我们可以重新理解《道德经》所揭示的哲学智慧。
对于文学作品的选题,有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描写个人情爱是小爱,对国家民族的爱才是大爱!对此,我不敢苟同。细究起来,所谓个人情爱和家国大义本质上是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没到手之前各种甜言蜜语,有朝一日得手后,常常就会翻脸不认人。歌曲《吻别》中所唱的"就在刹那间,有一些了解,说过的话不可能会实现;就在一转眼,发现你的脸,已经陌生不会再像从前!"真的仅仅是描述男女之间的感情吗?历史上众多的"闺怨诗""宫怨诗",难道都是文人墨客作为"妇女之友"想为她们发声所以写就的吗?这些作品之所以穿越时空、引发共鸣,恰恰是因为它们揭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结构——无论是个人情感还是家国关系,都包含着承诺与失信、热情与冷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永恒张力。
酬恩何必允姻缘,
不过蛇妖爱美男。
貌寝来生牛马报,
颜佳今世凤龙眠。
雄黄饮下三魂去,
仙草求来七魄还。
天地殊途生雪雨,
人妖异路起波澜。
或言法海人多事,
或道许仙志不坚。
妻锁杭城夫遁润,
儿随姑母父修禅。
亲分日夜如汤煮,
家散晨昏似火煎。
身困浮屠应有悔,
水淹山寺岂能安?
早知恩义成枷锁,
何不当初助禄官。
自己创作旧体诗,究竟应用新韵还是旧韵?我认为,若仅为个人娱乐,用何种韵脚实则不拘。平水韵、新韵,甚至方言韵,皆可自由尝试。诗之精髓在于佳句,押韵不过是形式,好的句子才是诗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