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 下的文章

老子所言"绝圣弃智"诸语,当非对寻常百姓之告诫,而是针对执政者的政治箴言。

春秋时期战争,初尚有”不鼓不成列“、"不击堕车"、"不擒二毛"之礼,在晋楚邲之战中,晋军战车陷泥,楚军非但不乘机擒杀,反教其如何脱困,互逞口舌后再战。虽谓"春秋无义战",然其烈度不过今日激烈体育竞技而已。及至曹刿创"鼓不出击"之策,孙武倡"兵者,诡道也"之论,战争规则彻底改变。宋襄公不"半渡而击"的仁义之举,反被视为愚行。战争烈度随之升级,百姓死伤亦剧增。

此乃智巧竞争的必然结果:为胜利不顾底线,则底线必然下移。争斗若取决于谁更无所不为,终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最无底线者反得胜果。

同理,过度追求仁义亦会适得其反。《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中有一典故,"子路拯溺而受牛"被孔子称之为"鲁人必拯溺者矣"的仁义之举,而"子贡赎人,不受其金"却受孔子批评为”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反为不仁。表面的仁智之举,往往暗藏意想不到的后果。

老子何以倡"绝圣弃智"、"无为"、"不争"?盖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故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殍“。执政者无论提倡何事,其初心如何,民间必然层层加码,终至与原意背道而驰。若提倡逐利,虽本为善事,然不能获利者或转而行窃盗之举,此即"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之理。

故执政者当为刹车而非油门,为舵手而非划桨者。无须事事指导民众所为,只需维护良好秩序,百姓之力自如水般流向恰当之处。此乃老子"绝圣弃智"之深意所在。

关于「中庸」之「中」,传统解读多将其视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如「允执其中」。然而,达至此境殊为不易,正如孔子所叹:「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若借数学原理观之,在一条线段上随机取点,命中中点的概率恰为零。此一数学事实,恰似人事常态——若随心所欲行事,必然「不中」。由此思之,与其执着于不可企及的绝对之「中」,不如将「中」理解为一个动态逼近的过程:既知精确之「中」难以捕捉,我们便不断向其靠拢。这一追求过程本身,或许正是「中」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此理近似于数轴上无理数的逼近:虽无法精确标定,却可通过区间套的极限逐步逼近。

这一过程犹如理想单摆:不论初始位置或当前位置如何,其最终静止点必为「中」。即使在理想状态下永不停息,通过观察两端极值,仍能确定其中心位置。这正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智慧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与老子所言「天地不仁」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不仁」,方能不偏不倚。法律之追求「中」亦然:既保护守法者权益,亦维护违法者应有之权。世人或责法官「过于冷漠」或「不近人情」,然唯有如此,才能公正执法。法院选择天平而非杠杆为标志,亦蕴深意:天平平衡时两端必等重,因其支点本身即居「中」;而杠杆可在不等重情况下平衡,因其支点未必居「中」。基础不「中」,必然导致结果之「不中」。

「中」本身即为难以企及的理想。三维物体的重心虽为其「中」,然投射至二维平面时,其投影未必是该平面图形的重心;同理,二维图形重心的线性投影亦未必是线段中点。是故,我们当效《论语》所示,不断学习,丰富学识,以期在更多维度、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无限接近那真正的「中」。

近日,看到一个戏谑的说法,说秦始皇最大的功劳不是一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而是坑杀了一群胡说八道的专家。虽是戏言,却折射出当下公众对各类专家言论的普遍不满,甚至有些人直接斥之为“砖家”。对此我不太赞同,也有一些话要说。

首先,确实存在一些收钱发声的"枪手型专家"。对于这类学术伦理沦丧者,无需多言--若查实其行为,无论是社会鄙视还是法律制裁,都是咎由自取。

然而,对于那些看似“逆天"的专家言论,我们也不宜一味排斥。为何?因为每位专家都有其专精的领域和视角。当专家在非专业领域发言时,其观点与常人无异,不再具备"专家性",甚至可能不及某些对此有深入研究的普通人。另一种常见情况是,专家言论仅聚焦于自身专业视角,而未能兼顾其它因素,就像《笑林广记》里治驼背的专家——用木板夹着压直,结果把人脊椎压断了。这种做法虽然专业,却忽略了整体。不过这也很正常——毕竟专家也不是神仙,不可能什么都懂。

以春节禁放烟花爆竹为例,反对声虽多,但若此言出自环保专家之口,从环保角度而言,燃放烟花的确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此观点无可厚非。然而,民俗专家持相反立场:春节放鞭炮是中国传统的年俗之一,它具有驱邪避灾、迎接新春和表达喜庆的意义。同理,有的环保专家反对秸秆焚烧,认为集中焚烧会造成极大污染。可有的农业专家却可能持不同见解,认为秸秆焚烧有利于去除病虫害、增肥土壤。有人质疑:为何专家不能考虑更全面些?答案是:全面权衡并非专家职责,而是决策者的使命。决策者需综合各方因素,权衡利,方能作出合理决定。专家就如同古典小说中的谋士,负责提出上中下三策,具体怎么做还得主将拍板。

我想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在学校中,各科教师都会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语文老师言:"语文是一切基础,理解力不足,其他学科皆难精通。"敬学老师称:"数学乃逻辑之本,理科之基,不通数理,理科难进。"外语老师则道:"国家开放,外语不精,无法与国际交流必陷闭门造车之境。"体育老师强调:"身体不健,何以支撑学业?体育最为根本。”历史老师会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地理老师会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学地理怎么走万里路?"物化老师也有话说:行万里路,那就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些论断有错吗?并无谬误。然而学生精力有限,必然要根据自身情况有所侧重。我们不能因此指责这些教师误导学生。专家言论亦是如此,各自从其专业视角出发,自有其合理性。若因专家单一视角导致决策失误,责任主要在于决策者,而非专家本身。

世界是多维的,任何事务都需考量多方因素。科学决策应当广纳专家意见,权衡利弊,综合考量。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盲目接受专家意见而不加思考,显然不妥;完全排斥专业建议,闭门造车,则更为有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既要尊重专业,又要保持批判思维,既要听取专家之言,又要理解其局限性;既要吸收多元观点,又要形成自己的判断。唯有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把握方向作出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