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理论研究 下的文章


本文从文本阐释学角度重新审视《易经》的历史价值与意义生成机制。针对"3000年前知识有限条件下何以产生《易经》这样的著作"这一问题,文章提出"意义后构"的核心观点:《易经》的哲学价值主要来自历代解读传统的累积建构,而非其原初文本的固有深度。

面对"3000年前,人类自然科学知识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周文王(或其身边人)为何能写出《易经》这样的著作?"这一问题,我认为需要反思我们对《易经》本质的理解方式。

文本与意义的历史分离

《易经》本身的初始意义或许并非我们今天所赋予的那般高深。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它很可能最初只是实用性的占卜记录汇编或某些历史事件的象征性表述。从这一点上来说,也许它的文本还没有它的符号系统重要。真正使《易经》跃升为哲学巨著的,是后世不断累积的诠释系统——从《易传》(十翼)开始,历代学者试图从这些详实记录中提炼宇宙运行规律,构建各种理论模型,这一过程才逐渐赋予了《易经》深厚的哲学底蕴。

这一现象并非《易经》独有。《道德经》从道家处世哲学到宇宙本体论的转变、阴阳五行从简单对应关系到复杂理论体系的演进、天人感应从朴素观察到政治哲学的升华,皆遵循类似的轨迹。正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经典文本与解读者之间存在一种创造性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文本的意义不断被重构与拓展。

意义建构的普遍性

这种"意义后构"现象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普遍性。以《诗经》为例,《关雎》篇原本可能只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间歌谣,但经过儒家学者的诠释,被赋予了"后妃之德"的政治伦理意涵,从而获得了更为宏大的思想价值。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其他文化传统中:《圣经》的不同诠释传统催生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自的神学体系;马克思著作的多元解读则发展出了从列宁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思想流派。

这一视角提醒我们:经典的伟大之处,或许不仅在于其原初文本,更在于它能够持续激发后世的创造性诠释,形成一个不断扩展的意义网络。

文本结构与解读空间

然而,认识到解读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原初文本可被任意解读。《易经》的卦象结构(八卦、六十四卦的系统排列)、《道德经》的对偶表达、《诗经》的韵律特征,这些内在结构本身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记录功能,展现出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为后世解读提供了一个有边界的开放空间。

原文与解读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原文的结构特性限定了可能的解读方向,而创造性的解读又不断拓展和丰富原文的内涵。正是在这种张力中,经典得以保持其生命力。

解读传统的文化价值

从这一角度看,我们不必过分纠结于周文王时代是否具备创作"哲学巨著"的知识条件。重要的是认识到:《易经》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智者共同参与建构的结果,它体现了中国思想史上"集体智慧"的累积过程。

这种视角既避免了将古代经典神秘化的倾向,又不否认这些经典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提示我们:文化传承不是静态保存,而是动态重构的过程;经典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恰恰在于其开放性结构能够容纳不同时代的思想关切。

当代意义与未来可能

我们也看到,相对于中外同时期的经典来说,对其它经典的解读已然难有新鲜内容,《易经》却不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出现,这一点也说明这部经典的独特之处以及大家对它的关注度,也许这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大学之道吧!

在今天,我们对《易经》等经典的理解,既是对前人解读传统的继承,也是基于当代知识体系的再创造。通过现代系统论、信息论、复杂性科学等视角重新解读这些经典,我们可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某些思维模式与当代科学思想存在意想不到的共鸣。

这种"创造性转化"不仅使古代经典在现代语境中保持活力,也为解决当代问题提供了多元思考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易经》及其解读史本身,就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不断建构与重构世界图景的启示录。

经典的意义不在其起点,而在其所激发的无尽旅程。当我们以开放而批判的态度与这些文本对话时,我们不仅是经典的解读者,也成为了经典意义的共同创造者。这或许正是《易经》等中国古代经典最为宝贵的现代价值。

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不是可以说先有道和德,然后才有物?关于《道德经》的解读,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我也就这个问题说说我的理解。

诸子百家的思想根脉,我认为当首推《周易》,《道德经》亦不例外。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之句,实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具体诠释。而更细致的展开,则见于"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的层层递进。

细究此思想脉络,不难发现其与《周易·系辞》中"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一脉相承,本质上阐述了同一宇宙生成观。

道即太极:混沌未分之本源

"道"作为万物之本,包罗万象,超越一切二元对立。正因如此,老子云"天地不仁",意即道体本身超越了人为的道德评判,既非仁,亦非不仁,而是包含一切可能性的混沌状态。此正与《周易》之"太极"互为表里——宇宙未分化前的原初状态。

德如两仪:阴阳二分之始基

"德"则对应于"两仪",代表道的首次分化。混沌初开,一分为二,于是有了阴阳、动静、天地、生死等相对概念。此正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所喻示:天地分判,而后万物化生。"德畜之"的"畜"字尤为玄妙,既有蓄养、包容之意,亦暗合阴阳互根互生之理。有了这阴阳之分,方有后续的生生不息。

物为四象:阴阳交融之显化

"物"则对应于"四象"。两仪并非静止对立,而是动态交融。譬如温度,初分冷热二元,进而衍生出温、凉二状,形成"冷→温→热→凉→冷"的循环流转。此与四季更替、五行相生相克同理。何以四象而有五行?盖因"土"居中央,统摄四方,代表四象变化中的枢纽与中介。五行形成,万物之形亦随之显现。

势如八卦:物象发展之气场

"势"则对应于"八卦"。从两仪始,每一概念实为一小太极,内含其自身的循环系统。物之生长,必然形成其特有气场,此即为"势"。细察"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之句,恰与八卦生成次第相合:

道德为本,即乾坤二卦;其余六卦皆由乾坤衍生。"长"为春之震卦;"育"(帛书作"遂")为果实将成之象之巽卦;"亭之、毒之"(或作"成之熟之")对应坎离二卦,象征天地之用在水火;"养之、覆之"则为艮兑二卦,艮为少男重养育,兑为少女重保护。此与《说卦》所言如出一辙: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数学模式的内在统一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洞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系辞》的深层对应,且老子之言更为本质,可用数学模式予以阐发。《系辞》呈现的是等比数列(A),邵雍的"加一倍法"可表述为递推公式(B),而老子的表述则直指本质,可简化为通项公式(C)。

\begin{array}{l}
A: 1, 2, 4, 8, ... \\ 
B: a_{0} = 1,a_{n} = 2a_{n-1} \\ 
C: a_{n} = 2^{n} 
\end{array}

为何“道(〇)、一、二、三”的含义是2的指数?因老子反复强调的对立概念皆为明示:宇宙万物基于阴阳二元构建,所以这句就是描述的“太极 → 两仪 → 四象 → 八卦”的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才可以说“三生万物”,因为“三”就是八卦的全备状态,当然可以从八卦演化出六十四卦进而推演万象,也就是“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西汉杨雄或许未能领会此旨,故另辟蹊径,依字面意义构建三进制系统,著《太玄经》,自成一家,亦是思想史上的一段佳话。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经》实可视为对《易经》的精妙解读。老子以其独特视角,揭示了宇宙生成的内在逻辑,从混沌未分的"道",到阴阳对立的"德",再到形象显现的"物",最后到势能成形的"势",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这一解读不仅回答了"先有道和德,然后才有物"的问题,更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宇宙观提供了系统而深刻的思想框架。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老子为什么不把大道的真相直接告诉世人?我认为老子已经把这个问题讲得够明白了,钥匙就在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提出的"易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通过这三个维度,我们可以重新理解《道德经》所揭示的哲学智慧。

让我先对"易三义"做一个简单类比:当我们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用"运动"这个概念来描述它,这就是"变易";为了描述运动的规律,我们引入"速度"的概念(即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描述任何物体运动的方向以及快慢,也就能预估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这就是"简易"。如果要继续深入,当速度也在变化时,我们用加速度的概念来描述这种变化。如果加速度也是变化的,我们可以继续求导来描述它。在这里,"求导"就是"不易",只要变化是连续的,我们就可以在任意层面上描述运动。所以,"易三义"的本质含义可以理解为"现象、规律、本质"。

变易:道的变化本质

《道德经》开篇便揭示了核心奥秘:"道可道,非常道",帛书版本为"非恒道",通行本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恒"为"常"。这样看来,这句话的深意并非如通常理解的"可以言说的道已经不是真正的道",而是在告诉我们:大道是可以言说的,但它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真正的大道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此时此刻的"道"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置诸四时皆灵的恒定法则。紧接着的"名可名,非常(恒)名"可以看成这一句的互文,从另一角度说明没有"恒常"的事物,在后文中老子也多次使用相对的概念来说明追求"恒常"是不可能的。这一理解与"易三义"中"变易"原则相呼应,揭示了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本质的一致洞察,也与马克思哲学中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惊人地相似。

简易:变化的基本规律

那么,"道"是如何变化的呢?后人根据《道德经》总结出了"大道至简"。这对应"简易"原则,"简"并不是说大道很简单,而是说大道的变化规律很简单。何谓"简"?老子在《道德经》中以"治大国若烹小鲜"形象地阐释了"简"的精髓——以最小的干预达成最大的效果。烹饪小鱼时若频繁翻动,反而会使鱼肉破碎;治理国家若过度干预,反而会扰乱社会自然秩序。这种"不折腾"的智慧也反映在自然界中,如光在传播时总是选择耗时最短的路径(费马原理),因此在通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这些现象都体现了自然界追求简约效能的基本规律。

《系辞》中明确指出:"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则天下之理得矣!"这一段从乾坤出发,指明了"道"的变化遵循着极为简单而深刻的规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互生,动极生静,阳极生阴。老子在《道德经》中多处阐释了这一规律: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些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都在揭示一个统一的规律:事物发展到极端时,必然向其对立面转化。当社会秩序过度强调某一方面时,必然导致其对立面的兴起。这就是为什么"大道废"时才"有仁义",为什么需要"绝圣弃智"才能使"民利百倍"。老子并非反对智慧或道德,而是警惕任何发展到极端的事物,因为极端必然引发反转。同样地,《周易》经传中的"亢龙有悔"、"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等表述,都体现了这种变化规律,这也就是所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不易:变化中的恒常

再来看看其中的"不易"原则,与现代拓扑学中的"不动点定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动点定理"指出,一个物体在原地变形时,无论如何变化,至少有一个点保持不动。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空间的一切变化都看作这种连续变形,那么在这些变化中,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呢?

老子给出了答案:"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不仁"并非无情,而是指自然规律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它超越了人为的道德评判,以一种无为的方式运行。同样,阴阳相生相克的规律也是恒常不变的,尽管具体的阴阳消长状态随时在变化。

变化是永恒的,我们想要找到它的规律,可规律本身也有变化的规律,怎么就"不易"了呢?这是因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于一个数列,我们不用求出它的每一项,只要得出通项公式即可,甚至只要得出递推公式就可以用程序进行计算了。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奥妙所在。

观察之道:超越主观的认识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观察和把握这种变化规律呢?老子提出:"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这一方法论与宋代理学家邵雍在《皇极经世》中所说的相契合:"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性则无我,情则有我。"这揭示了一个重要真理:只有当我们能够超越自身的主观立场,跳出狭隘的自我中心视角,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现代科学,尤其是量子物理学,同样发现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指出,观察者的介入必然影响被观察系统的状态。拿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来说,每次观测的结果就是"以我观物",是明确的,但不完整;而概率波的分布则是"以物观物",不那么明确,但包含了所有可能性。这可谓与古人不谋而合,都意识到了客观认识世界的困难性及克服这种困难的必要方法。

临界与渐变:道家的核心关注点

从更深层次看,《道德经》之所以被有些人认为"没有把大道说清楚",恰恰是因为它的重点在于描述边界混沌的转化状态——"太阳生少阴"和"太阴生少阳"这两种关键的转折点。这就像冬至和夏至,是阴阳消长的临界状态,是变化最为微妙而重要的时刻。

关于这种转折,可以用一个地理学例子来说明:如果你一直往北走,当到达北极的时候,你会发现除了头顶,所有的方向都变成了"南",这不就是"北极生南"吗?这种临界点的转变往往难以预测,却对整个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而对于少阳成长为太阳和少阴成长为太阴的渐进过程,老子较少论述,因为这些渐变过程相对可预期,也比较容易掌握。

道家与儒家:互补而非对立

相比之下,儒家思想则更多关注这种渐进的成长过程,强调如何在既定秩序中完善自我、实现价值。如果用天时来比喻,道家关注的是冬至夏至这样的临界转折点,而儒家关注的是春分秋分这样的平衡状态。这并非对立,而是互补——道家洞察变化的根本规律,儒家探索稳定中的发展之道。

《周易》集大成地融合了这两种思想,既包含对阴阳变化临界点的关注,也包含对渐进发展过程的指导。这也是为什么《易经》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总纲,而道家和儒家则各自发展出对特定领域的深入洞察。

大道的现代启示

老子并非有意隐藏大道的真相,而是以其特有的智慧,聚焦于最难把握却最为关键的变化临界点。他用简约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宇宙最根本的运行规律:变中有常,常中有变;极则反,盈则亏;无为而无不为。这些洞见超越了时代局限,至今仍能为我们理解复杂多变的世界提供智慧指引。

在当今这个变化加速、不确定性增强的时代,老子关于把握变化规律、顺应自然本性的思想,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修养层面,它教导我们保持平和心态,不走极端,懂得在高处见谦卑,在得意时思退路,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也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在组织管理方面,它提醒领导者警惕过度集权可能导致的反弹,以及过度干预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正如"太上,不知有之"所言,最好的领导是让下属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却能自觉高效地工作;

在社会治理层面,它启示我们关注社会发展的临界点和转折期,"反者道之动",因此要防范极端化倾向,维护社会的动态平衡。

老子的智慧教导我们在变化中寻找不变,在对立中发现统一,在复杂中把握简单。这才是老子留给世人的真正智慧,一种穿越时空的永恒启示。


这篇文章的观点来自于我在知乎上的一个回答,然后觉得有必要进一步论述,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说过什么“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到自己研究四柱之后,也背了一下,不过一直没理解为什么,直到前几天看到《中国方术概观——式法卷上》当中的《五行大义》一篇,才算弄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为了帮助自己积累,也希望对和我有同样疑问的人有所帮助,现把相关的知识整理如下。

首先,纳音的来源和河图有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炎,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的生数和成数之外,还有一个“老数”,即水老于五,火老于三,木老于九,金老于七,土老于一(至于为何?参见《五行大义》里面管辂的说法)。

其次,纳音和六爻纳甲有关。具体来说,就是震纳庚子午(初爻子、四爻午,下同),巽纳辛丑未,坎纳戊寅申,离纳己卯酉,艮纳丙辰戌,兑纳丁巳亥。

纳音的具体计算方法就是:

  1. 把地支根据纳甲找到对应的天干;
  2. 求出从天干数到地支对应的天干是几;
  3. 看看求出的数是哪一个五行的老数则该干支的纳音就是该五行。

例如甲子,子属庚,从甲数到庚为七,金老于七,所以甲子的纳音是金;再比如丙辰,辰属丙,从丙到丙数一,土老于一,所以丙辰的纳音是土;又比如乙卯,卯属己,从乙数到己为五,水老于五,所以乙卯的纳音是水。

我还看到过一种计算方法,年代久远已经记不起书名了,感觉没有上面的说法有道理,具体的方法是:

  1. 把干支每两个为一组,阳前阴后。比如甲子乙丑一组,壬申癸酉一组。
  2. 根据洪范五行数为干支取数,即“甲己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戊癸辰戌五,巳亥四”,并把所得的数相加。
  3. 现在又有两种说法:

    • 金木可以自己发音,所以结果为金木的纳音就为金木。水借土发音,土借火发音,火借水发音。所以算出来是水的纳音是火,结果是土的纳音是水,结果是火的纳音是土。
    • 把得到的数用“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来减,然后得到的数所生的五行即纳音五行。

例如:甲子乙丑加起来34数,4为金(河图数),金自己发音,所以甲子乙丑纳音是金(也可以用49来减,得5土,土生金)。丙辰丁巳加起来22数,为火,土借火发音,所以丙辰丁巳纳音是土(也可以用9-2=7火生土)。

另外,在《三命通会》中还有一种方法,也就是“隔八生子”的方法,也是两个一组,从甲子乙丑为金开始,甲子数8到壬申, 壬申癸酉也是金,再数8到庚辰,庚辰辛巳也是金,三次之后就要更换了,再数8到戊子,戊子己丑为火,丙申丁酉属火,甲辰乙巳属火;壬子癸丑属木,庚申辛酉属木,戊辰己巳属木;丙子丁丑、甲申乙酉、壬辰癸巳皆为水;庚子辛丑、戊申己酉、丙辰丁巳皆属土。地支对冲的五行相同,比如甲子同甲午,丙申同丙寅。

当然也有在民间流传的一些计算公式,不过那些公式都是为了快速计算而构造的,其中用到的数不像上面列举的方法一样有来历。

至于海中金炉中火之类的形容词,大都是根据五行的衰旺死绝来的了,其中《三命通会》里面有详细的解释,这里也不赘述了。

码点 0x2630 ~ 0x2637,十进制 9776 ~ 9783 的 Unicode 正好是八卦符号,顺序是先天次序。

☰ ☱ ☲ ☳ ☴ ☵ ☶ ☷

☰ ☱ ☲ ☳ ☴ ☵ ☶ ☷

同样的,64 卦的码点是 0x4dc0~0x4dff,周易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