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 下的文章

这个标题多少有些标题党了,本文并不想说我年轻时候的情感经历——有句网络用语是怎么说来着?"说多了都是泪"!

其实我想聊的是校园民谣。虽然我1994年就参加工作了,但因为当年只有18岁,所以工作之后仍然在听校园民谣。当年最火的校园民谣应该是《同桌的你》了,每个人都会嚎上两句"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只不过这首歌很早就退出了我的歌单——回想起来,我大约就是班上最多愁善感的人吧?再说与我同桌过的全是男生。更何况写钢笔之后谁还用橡皮啊?错了叉掉重写就是。

但有两首歌却一直在我的歌单里,现在也会偶尔翻出来听听。这就是沈庆的《青春》以及刘婕的《不了了之的爱情》,所以标题也并非完全的标题党。

《青春》:不后悔的疲惫

先聊聊《青春》吧。这是一首早期的校园民谣,曲调很简单,但那种淡淡的忧伤和迷茫的感觉深深吸引了我。

许多人的青春是美好而激昂的,但我的却不是。这首歌也是如此——虽然名字叫《青春》,却没有青春该有的快乐,反而充满了雨雪落霞、疲惫憔悴、哭泣伤悲的词汇。遇到了盛开的她,结局却是哭泣着不能入睡;仅有的喜悦,却来自流浪。这真的很青春了,完全唱到了我的心坎上。

及至年长,这些伤感的词汇已经不太容易再次触动我,但其中"流逝的风流逝的梦,流逝的年年岁岁"反而更能拨动我的心弦。听到这两句的时候,总是不经意地让我想起那些以为早已遗忘的过往——有些是快乐的,虽然很少;也有些是苦涩的,可惜太多。

《不了了之的爱情》:欲说还休

如果《青春》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那《不了了之的爱情》就是欲说还休。

从歌词来看,根本就谈不上"爱情",只能说是埋藏在心底的喜欢和暗恋而已。当时的喜欢不敢言说,可分别之后却将爱意谱写成歌。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喜欢一个人却不敢表白,还要努力把这份感情隐藏起来,自以为藏得很好,不会让对方发现。

可真正炽热的爱怎么可能藏得住呢?就算瞒得了旁人,对方一定会感觉得到的——不经意的肢体接触,充满爱意的眼神,和那种暧昧的感觉,都会将这份喜欢出卖。你说你避免接触和交流,可是,热传递有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以及辐射。爱意的传递也一样,你避免了传导和对流,你能阻止得了爱意的辐射吗?对方怎么会感觉不到呢?

不过就是对方对你没这方面的意思,看破不说破罢了。

如果互相喜欢,就算一方迟钝,但双向奔赴的爱情总会捅破那层窗户纸的。

那又为什么双方不开诚布公地说清楚呢?大约是害怕吧。这种无法表明的爱情,往往发生在双方原本就有另一种亲密关系的情况——比如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或者所谓的"蓝颜""红颜"。你们已经有了一个"安全的名分",彼此都很珍惜。所以作为喜欢的一方才不敢表明,害怕表白失败会导致连原本的关系也难以维持。

而被喜欢的一方更是如此。既然对方不说,就证明对方还控制得住,那自己何必又多此一举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喜欢能不了了之,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

尾声
其实人这一生,不了了之的何止是爱情?那些曾经以为会实现的理想,那些以为会长久的友谊,那些以为能守住的承诺……都随着年年岁岁流逝了。

但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曾经炽热过的时刻才更值得珍惜。就像这两首歌,一直在那里,干干净净,替我记住那些我以为已经忘记的时刻。

附:

《青春》歌词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轻轻的风轻轻的梦 轻轻的晨晨昏昏
淡淡的云淡淡的泪 淡淡的年年岁岁

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
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涩滋味
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我都想去紧紧依偎
每一颗透明的露珠洗去我沉淀的伤悲

在那悠远的春色里我遇到了盛开的她
洋溢着眩目的光华像一个美丽童话
允许我为你高歌吧以后夜夜我不能入睡
允许我为你哭泣吧在眼泪里我能自由的飞

梦里的天空很大我就躺在你睫毛下
梦里的日子很多我却开始想要回家
在那片青色的山坡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
等待着终于有一天它们在世间传说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纠缠的云纠缠的泪 纠缠的晨晨昏昏
流逝的风流逝的梦 流逝的年年岁岁
纠缠的云纠缠的泪 纠缠的晨晨昏昏
流逝的风流逝的梦 流逝的年年岁岁

《不了了之的爱情》歌词

我无法说明的心情和无法表明的爱情
都已经随风散去
像一部温柔的伤感电影
还来不及说我爱你
眼中还有泪未流尽
你已别离远走他乡
只剩下一段不了了之的爱情
爱相那浮云飘来飘去
你还依然在我心里
问苍天问大地问寻你不知何时再与你相遇
爱还不彻低你已不了了之情缘未断你已别离
不清楚不明白的爱情
无法控制着这不了了之的结局

我有一个看法:在文学作品的选材中,个人情爱并不比家国情怀低下,甚至从产生的时间来说,爱情的产生更早,可能在有性生殖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了。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描写爱情的非常多,甚至是最多的一类题材。而"比喻"作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在爱情描写中更是经常出现。我研究了一下,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想与大家分享。

情比金坚

情比金坚是一个常用于描述爱情牢不可破的说法。但是我很奇怪,毕竟在金属当中,黄金难道不是属于比较软的那一种吗?人们鉴定黄金的一种简易方法就是用牙齿去咬,咬不动的一定不是黄金。可能有人要说这里的"金"在古代其实指的是铜,但铜也不是以"坚"而知名的呀!那有人说我说情比钻石坚好不好?这个是世上最硬的东西了。可钻石太脆,轻轻一敲就破碎了。

我们说"情比金坚",也许期待的正是爱情像黄金那般柔韧吧——在外界压力下可以无限延伸,但始终不断,而不是像钻石那样在现实的重锤面前不堪一击,轻轻的就四分五裂。也许是希望我们的爱情比黄金更金贵,世上再也没有能够替代它的东西。黄金虽然有单价,地球上的储量也很惊人,但对于个人来说取得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也就用于比拟对于个人来说可遇不可求的爱情。

"比翼鸟"和"连理枝"

随着白居易的传世之作《长恨歌》当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流传,比翼鸟和连理枝也成了常见的爱情比喻,特别是这两个词还对仗工整,因此也出现在很多结婚的对联上。

其实从本源上来说,这两个词语都来源于爱情悲剧,都是有情人生前受到重重阻拦,在死后才能达成心愿的故事。比如"比翼鸟"故事中的柳生和黄莺,生前不能成为眷侣,死后各自化成一目一翼再合而为一;又比如"连理枝"故事中的玉女和田生、韩凭和息氏、梁霞城和钱蕙荪,都是生前被迫分开,死后长成大树而根须相缠。所以说起来用这两个词语祝福别人其实不太恰当,更何况传说中的比翼鸟还会带来大水。不过这一点也有意思,带来大水的那个,我们一般不叫它比翼鸟,而是叫另一个名字"蛮蛮"。

说到这里,倒是想起西方也有类似的传说。这个故事出自柏拉图的《会饮篇》,说的是最初人都是四脚四手,行动迅速,智慧发达,让神感到害怕,于是就把人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从而失去了最初的能力。而人被劈开了也非常痛苦,都十分渴望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并拥抱之,从而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这个故事和比翼鸟倒也算异曲同工,它也说明了男女之间相处的不容易:要找到自己的另一半非常难,如果找错了,抱着会非常不协调。要是发现得早还好,要是发现得晚了,连接部分已经慢慢粘连,分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就算找对了,因为长期一半人生活,剖面已经渐渐结痂,要想重新完美连接,也需要双方首先磨掉这些伤疤,这又何尝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其它有趣的比喻

还有其它很多的比喻,从本源上看也透着些许尴尬。比如"秦晋之好",秦晋两国虽多次联姻,但最终还是反目成仇,毕竟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再比如"坦腹东床",这个典故说的是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乘龙快婿的故事,对王郗两家本身倒是好事,可到了下一代,王献之娶了郗道茂,虽然两人感情和睦。但后来王献之被新安公主看中,被逼休妻另娶,虽然用了炙烤脚心把自己弄残这种极端的方法,但还是无济于事。这样看来,"坦腹东床"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吉利的比喻。

当然了,除了上面这些个人觉得有点意思的词语,还有一些很好的比喻,比如"并蒂莲"就非常唯美,一根枝上开两朵花,天生一对,从本源到寓意都没什么问题。

约定俗成的智慧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也许是古代的大多民众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所以都是望文生义的,一般就看这个词字面上的意思而不去管其中是否有典故,这也是很多成语的褒贬和意思都发生畸变的原因吧。但是不管怎样用词不当和违背本意,这些比喻都寄托了大众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就像后主刘禅再怎么"引喻失义",也不能泯灭他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那份真心。再说了,语言本身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只要大家都这么用,也就成了它新的含义。也许在将来,”木石前盟“也会成为一句祝福语,毕竟同一本书的”金玉良缘“不就已经是了吗?

我在人生的路上走着,早已忘记是怎么开始的了。

站在现在的位置,发现路弯弯曲曲的,看不清来时的起点,也看不清最终通向何方。往四处看了看,也有很多其它的路,走着许多其他的人:有坐着车的,有骑着马和驴的,更多的是和我一样徒步的,也还有一些爬着走的。在我不经意抬头时,还看见了几架直升机从空中飞过。

这些路杂乱无比,远远看去,似乎有很多相交的地方。我曾有好多次以为那个美丽的姑娘会走到我的路上,所以想提前跑到交叉点等着,可等我走近了再看,却不是这样:有的路和我擦肩而过就拐弯去了别处,有的在我的上方架了天桥和我错过,也有的挖了地道避开了和我的相遇。

这些路还经常出现岔路口,却一眼看不到头,也不知应该选哪一条。有时候想干脆就选一条看起来容易的吧。可是只要你一选择,这些路就会发生变化:如果你选的是一条错误的路,你就会发现后方的路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让你无法回头;而当你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时,后方总有东西在诱惑你回头,让你总是心猿意马。明明这时候应该斩断自己的退路,却总是下不了手。就像有时候嫉妒别人走得顺,想去挖断别人的前路,却发现力有不逮,同样断不了。

有时候需要翻过高山,可是看起来力所不能及。想要绕过去,可是绕山的路一眼望不到头,也不知道能不能到达山的另一边。偶尔,会看见直升机上放下来的绳索,有人借此爬上了飞机;也有人面对机会把握不住,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还有人因为高度太低撞在山上,撞得头破血流;也有聪明人借着直升机到了山顶,看准机会自己跳下来,轻松越过高山。

有时候需要渡过河流。我想要过去,可又不知道深浅,有没有漩涡、礁石或是食人鱼?只能静静地等着有合适的渡船带我过去,哪怕是一条独木舟,漂得摇摇晃晃,险象环生,也只能硬着头皮前行。有时候也会落水,幸好运气不错,都被捞上来了。

虽然不知道路还有多长,前面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但可以确定的是,我知道这条路的终点在哪里。我也知道,不管我怎么选择,这条路的终点还是在那里——那就是命运已经给我挖好的坟墓,已经立好的墓碑,就等我躺进去。

既然终点无法改变,那就让这段路程更有意义一些吧。发生过的事情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赋予它积极的意义。坦途也罢,险阻也罢,记录它并感受它,也许这才是这段路程的终极意义。

我写过一篇名为《假装》的新诗,描写了人们面对不同的对象假装出不同面孔的样子,最终在面对内心的时候,也选择了假装。

我想起了一件趣事。我和妻子是相亲认识的,第一次见面就是简单地吃了顿饭,晚上一群人去唱歌而已,应该是互有好感吧?第二次约她出来的时候,是一大堆人去一个山庄玩,但我和她都不打麻将,于是二人就单独在山庄四周转了转。在路过一栋房子时,遇见了两条大狼狗,还没有拴着,她肉眼可见地紧张了。于是我主动牵起她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了这段危机四伏的地段。经过此事,感觉两人的关系就近了许多,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吊桥效应"吧?

不过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也是最怕狗的了,平常看见狗都是绕道走的。当时也许是面子问题,或者是传统的规训——男人必须要保护女人。虽然"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但还是硬着头皮保护着她走过那个路段。有时我也在想,如果那个时候狗真的扑过来了,我会不会出于本能撒腿就跑?如果是那样,这段姻缘肯定就黄了。这样说起来,我还得感谢那两只狗啊!不过从逻辑学上来说,前提为假可以推出任何结论,既然那两条狗没有扑上来,说明这就是注定的缘分吧!

昨天是国庆节,在朋友圈、关注的公众号都能看见很多表达爱国之情的文章和视频,也不知有多少是出于真心,又有多少是伪装?这也的确没法判断。要是真想判断,也只有国家真正出现危难的时候,才能看出哪些是真正的爱国者,哪些仅仅是把爱国当成生意。可如果真要这样才搞得清楚,未免代价太大了,我宁愿没有机会去分清真假。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是搞不清楚别人对我们所表露的是不是"假装",其实也没有必要搞清楚。不是有句话说"你所看见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见的",我们接收到的一切信息,都是经过别人加工掩饰过的。所以也没有必要为了知道真不真,就想方设法地去进行所谓的"考验",要知道就算是真情,很多也是经不起考验的。"海枯石烂,此情不渝"的爱情固然伟大,也可能真的存在,可更多的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和"贫贱夫妻百事哀"。即使期待前面那种爱情,又何必要用大难和贫贱来考验呢?就算是装,能装一辈子不就是真的了吗?有时候,你怀疑它是假的,真的也会变成假的;你相信它是真的,假的也会变成真的。就像电影《无间道》,什么是真,什么又是假?

每个人都想做一个"真"的人,因为这样是最简单的,但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不得不"假装"。如果用"假装"来欺骗别人,就要做好被揭穿的预案,正如林肯所说:"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所以,就要在被揭穿前完成自己的目标。这也解释了很多女人所抱怨的"为什么他婚前婚后两个样",以及"在野党说话就是硬气"的现象。

有的时候,我们连自己也骗,自己对自己假装。这其实是一种逃避,可正如某日剧中一句著名的台词:"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一个忘不掉的人,你假装忘了,时间久了,也许真的就忘了;一件在意的事,你假装不在乎,时间久了,也许真的就不在意了。当然,世界没有那么美好,也许假装了一辈子还是忘不掉那个人,还是忘不了那件事。可是,你都需要"假装"来忘掉了,那你不假装又能怎么样呢?

我曾写过一首诗,叫《你还在期待什么》。开头是这样写的:“有些决定一旦做出,就知道结局如何,会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既然如此,你还在期待什么?莫不是想那些已被放弃的可能,会突然回到身边?不过是心有不甘,寄望于小概率事件罢了。”

人似乎总是这样。做出决定后,一旦前路不顺,便会回头遥望那条被放弃的路,悔意丛生。如果只是想想也就罢了,怕就怕真的掉头折返,最终落得两边无着。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自高考那场变故后,我便早早选择了“躺平”。这并非无奈之举,说起来,我颇有躺平的底气。虽父母离异,但双方家境都还不错,时常能补贴于我。而我天资尚可,让本职工作显得游刃有余;一身技能,又带来不少额外收入。因此,那段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人生的转折点,是我结了婚,组建了自己的小家。躺平的日子自此结束,我不得不“坐了起来”。或许是当年的社会风气,不婚主义远不如现在盛行,我终究是随了大流,而那份自在的好日子,也便戛然而止。

女人是一种很奇妙的生物。开始选择你时,她眼中的你或许闪着光,充满了令人崇拜的优点。可日子一长,这些优点就成了理所当然的背景板,而当初被忽略的缺点,反倒变得格外扎眼。许多女人都期望自己的伴侣,是她所认识的所有异性(特别是前男友和相亲对象)优点的“并集”。可她们却很少去想,如果一个人真是那样的完美并集,又怎会落到自己手里?于是,你原本的样貌,你那些相对的缺点,都成了她鄙夷的理由。

面对此情此景,又能怎么办呢?换一个?大概率只是重复相似的历程,甚至可能还不如当下。想通了这一点,折腾的心思也就淡了,不如就这样吧。若真有哪天她忍无可忍,那便到时再说。

后来,孩子的降生,则彻底抽走了我身下的椅子。不要说躺平,连坐着都不行了,必须“站起来”。让他来到这个世间,就必须对他负责——这或许是根植于血脉的传统规训吧。然而,要让一个三观早已固化的成年人脱胎换骨,又谈何容易?除了继续奋斗,似乎也别无他法。

若能重来,我定会坚决躺下,再不起来。即便父母终会老去,凭我的工资也能过得轻松;即便被单位辞退,凭我的一身手艺,要混一碗饭吃也毫不困难。

可现在的我,又能怎么办呢?直到此刻,我才算真正懂了,什么是“软肋”,什么是“躺平不彻底,彻底躺不平”。

做不到狠下心肠、放下一切重归躺平,就只能拼着一口气,继续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