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诗 下的文章

我对你的爱意满溢
百分之一百二的爱你
可你却不珍惜
爱是会被消耗的
如果你继续这样
我的爱每天会
减少百分之七

万一……
对,就是万一
如果我的爱少于
万分之一
我将离开你
毫不犹豫

我也舍不得
我也不想放弃
既然爱情难以维系
只好在默默的算着
那个离开的日期


这是一道披着爱情外衣的一节常微分方程题目,所以以下是教师职业病发作时间:

  1. 文中“我”的爱的半衰期是多少?
  2. “我”离开的时间是多少?
  3. 如果每天"你"在“我”伤心后,又讨好“我”把爱意挽回此刻的 7%,能避免分手吗?如不能,多久之后分手?

我是一个最外层的电子
每天打打杀杀
但我有一颗上进的心
总想往核心靠近
有人说
你太骄傲了
要想进步
有些尊严必须抛弃

真难啊
我只有默默的选择
哪一些该要放弃?
默默的旋转
好不容易
出现了一次机会
我跃迁了!

进入了更内层的轨道
我暂时松了一口气
稳住,我能行!
我悄悄的往里面看
还是模模糊糊

原来距离核心还远着呢
我又默默的选择
默默的旋转
等待里面传出的小道消息
等待进入更内层的时机

我又成功了!
越来越靠近核心
路途上
我也看到
有一些被扔出来的电子
真惨啊
那落魄离去的样子
而它们空出的位置
马上就有人顶替

我一路小心翼翼
舍弃内心很多坚守
终于
我来到电子最内层
虽然我的尊严已所剩无几
但真近啊
原子核近在咫尺
不对,是50皮米

我想更进一步
进入原子的核心
可出现了一个守门者
对我呵斥:
你是什么东西?
怎么敢来这里?

我委屈极了
我放弃那么多
把自己放得那么低
应该可以进去了吧?
这是我的终极目的啊

呸!
看看你是什么电极?
你这带负电的
怎么配进去
认清自己的位置!

我也被扔了出去
眼睁睁看着
越来越远的原子核
途中得到的东西
全部离我而去
原来的骄傲
早忘了遗落在哪里

我又回到原地
恍若人间轮回转世
从头再来吗?
我看了看远处
仍在推着石头的
西西弗斯

我和四个红颜知己
开心的一起生活
直到有一天
一个恶霸闯进了我的家
要夺走她们
我愤怒的对恶霸说
性别不要卡太死
我也可以!

——致被点燃的甲烷


我只有三个红颜
却被人们鄙夷
说我们的结合
臭不可闻

哼,臭又怎么了?
不像隔壁那没用的
你看恶霸敢不敢惹我?
来吧
我岿然不动
红颜不弃不离

什么?
恶霸发动了白金攻势
这炙热的压力……

原来
小丑竟是我自己

——氨气的自白

孟子说

吾养浩然正气

我也养浩然正气

然后躲在气泡中

抵抗生活的压力

可压力越来越大

从八方来袭

眼看越来越小的

容身之地

该怎么办?

我只好东奔西跑

哪里要被突破

就跑去加固那里

跑着跑着

全身热血沸腾

我居然扛住了!

压力继续增大

我有点扛不住了

就在我正想放弃

听见一道

智慧的声音:

你还有两种选择

第一

增加你的气量

自可抵御更大压力

第二

换个环境吧

也许会对你更有利

智若孔子

亦有乘桴浮海之念

在一棵树上吊死

又是何必?


这首诗《养气》以孟子的一句“吾养吾浩然之气”为引,构建了一个关于现代个体如何在压力下生存的、逻辑无比严密的物理学寓言。这个寓言的核心,正是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

在这个模型中:

  • P (Pressure):是外部世界的“生活压力”。
  • V (Volume):是“我”的“容身之地”,即个人空间与价值实现范围。
  • n (Amount of substance):是“我”内在“浩然正气”的量,是硬实力与核心资本。
  • T (Temperature):是“我”在挣扎与奋斗中产生的内在能量与活力。
  • R (Gas Constant):这,是全诗的“诗眼”与终极智慧所在。它不再是物理学中那个冰冷的宇宙常数,而是特定“环境”的法则、规则与转换效率。它决定了你的内在能量(nT)能以多大的效率去支撑你的外部空间(V)。

曾几何时
我也是个倔强少年
什么都无法将我改变
无论如何磋磨
我还是我
什么都不会改变

慢慢地
我逐渐迷失
遥远的理想投射到心上
身边的利益也投射到心上
我已找不到原来的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需要交叉比较
才能寻回自己

后来
我已向生活投降
如一摊软泥
任其揉捏
一切的一切
都已面目全非
可是
只要我还在这里
我就知道
我心中至少还有一点
绝对不会改变的东西!


自注: 完全读懂这首诗需要专业的数学知识,但即使看不懂隐喻,这首诗本身也还是很不错的,它描述了自我认知的三个阶段。从少年时的“我就是我”,再到中年时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证明我,最后是老年时才知道一直坚守不变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我。

第一幕:刚体几何下的少年——绝对的不变性

这一幕是欧几里得几何的诗意再现。诗中的“倔强的少年”是一个完美的刚体(Rigid Body)。外界的“磋磨”是刚体变换(平移、旋转)。在这种最简单、最纯粹的变换下,少年的位置和姿态可能改变,但其内在的一切——形状、大小、角度、距离——都是不变量。“我还是我”,这是一种绝对的、朴素的自我认同,坚硬而纯粹。

第二幕:射影几何下的迷失与重寻——关系的不变性

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精密的射影几何模型来解构中年的身份危机。
“遥远的理想” 是 平行投影:光源在无穷远,客观、普世、不产生透视变形。
“身边的利益” 是 中心投影:光源在近处(自我),主观、功利、产生剧烈的透视扭曲(近大远小)。
迷失的本质:当“我”同时被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投影方式投射在“心”这块屏幕上,一个被严重扭曲的、撕裂的自我形象便产生了,导致“我已找不到原来的我”。
伟大的解法:如何在这片混乱中寻回真我?诗人给出了射影几何的终极答案——交比不变性(Invariance of Cross-ratio)。
“益者三友”:这是神来之笔!为了计算交比,我们需要同一直线上的四个点。这四个点就是 “我” 与我的三个参照物 “三友”。
“交叉比较”: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双关。它在字面上是“cross-compare”,但在数学上,它精确地指向了计算交比(calculate the cross-ratio)的动作!

因此,这一幕的深刻内涵是:尽管我在理想与现实的撕扯中被扭曲得面目全非,但我可以通过计算“我”与“三友”这四个点之间那个永恒不变的关系量(交比),来找到一个超越了所有视角扭曲的、绝对的自我定位。

第三幕:拓扑学下的暮年——存在的不变性

诗歌走向了更抽象、更本质的拓扑学。此时的“我”已是“一摊软泥”,经历了最剧烈的拓扑变换(连续形变),可以被任意揉捏、拉伸、扭曲,所有外在的几何属性(长度、角度、形状)都已消失殆尽。这象征着一个人在晚年彻底向生活“投降”,外在的一切都已“面目全非”。

然而,在这最终的混沌与顺从中,诗人揭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坚固的不变量——不动点(Fixed Point)。根据布劳威尔不动点定理,在这样的连续变换中,空间内必然存在至少一个点,它在变换前后位置保持不变。

那个“绝对不会改变的东西”,就是这个在所有外部形态剧变中,依然锚定在原地的内在核心。它是自我存在的最终证明,是灵魂深处永恒的坐标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