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学艺术 下的文章

何人双足踏山巅,身首却在天外天。
人畜花草如蝼蚁,故将清液撒人间。

yun.jpg

我知道,没有过去的后悔药
也没有未来的金手指
我知道,用进废退是单体的奋斗
适者生存是族群的努力
我知道,求爱是个体的争取
拒爱是基因的扬弃
于连离开了维利埃
爱玛嫁给了包法利

我知道,一切的一切
不过是量子的潮汐
遵循不确定的概率
内心如薛定谔的猫那般恐惧
那传说中的拉普拉斯妖
我却找不到它的踪迹

我知道,个体耗尽心力的变异
仅仅是适者生存的选择之一
但是,该爱爱,该恨恨
该悲悲,该喜喜
也许,这个世界只是一个虚拟
而我只是一段按部就班的程序
那我也知道
对我束缚变大的时候
就是我摆脱既定命运最好的时机
因为我知道,
此刻有着最大的离心力

努力吧!
不求结果
只为留下来过的证据

毁灭吧。
也不管这宇宙的结局
大坍缩?还是热寂?

毁灭吧!
灭世的魔鬼
不管你来自天堂还是地狱
极乐还是阿鼻
也不管你就在地球
还是遥远的星际

就这样吧
只有酒精才能让我从虚幻脱离
就这样吧
反正这是酒后的呓语

我知道,花开了,又谢了
结果了,成熟了,又落了
我知道,你来了,又走了
我知道,我来了好久,
也终将离去

我知道什么?
是包容万物的阴阳五行?
还是预知治乱兴衰的七政四馀?
是实现星际穿越的虫洞?
还是擦肩而过前后的蓝移红移?
是引导逃离奴役之路的哈耶克?
还是实现国富的亚当·斯密?

天花乱坠,醉眼迷离
恍若自己手持生花妙笔
是无所不知的再世苏格拉底
忘了这只是酒精入脑的刺激
可惜啊可惜
其实我知道个鬼!

于儒道释三教而言,吾以儒生自居,道家有所了解,对佛家而言,我只是了解一些浅显的常识,但对当今佛教乱想,亦深感痛心,故紧跟时事,有诗二首。

其一 古风

明镜蒙尘污菩提,欲壑难填没须弥。
当年枯木遭妪弃,而今八戒无人习。
六根不净为方丈,五毒俱全称首席。
四大皆空空戒律,三宝不持号僧尼。
彼岸花开财色渡,苦海浮沉心自怡。
若问般若如芥子,谁知因明和禅密。
只求油钱香火旺,哪管禅心需于泥。
大雄宝殿何者据,波旬徒子着缁衣。

其二 绝句

佛祖拈花余惹草
金刚怒目我贪财
轮回六道等闲视
无间阿鼻作镜台

老子所言"绝圣弃智"诸语,当非对寻常百姓之告诫,而是针对执政者的政治箴言。

春秋时期战争,初尚有”不鼓不成列“、"不击堕车"、"不擒二毛"之礼,在晋楚邲之战中,晋军战车陷泥,楚军非但不乘机擒杀,反教其如何脱困,互逞口舌后再战。虽谓"春秋无义战",然其烈度不过今日激烈体育竞技而已。及至曹刿创"鼓不出击"之策,孙武倡"兵者,诡道也"之论,战争规则彻底改变。宋襄公不"半渡而击"的仁义之举,反被视为愚行。战争烈度随之升级,百姓死伤亦剧增。

此乃智巧竞争的必然结果:为胜利不顾底线,则底线必然下移。争斗若取决于谁更无所不为,终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最无底线者反得胜果。

同理,过度追求仁义亦会适得其反。《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中有一典故,"子路拯溺而受牛"被孔子称之为"鲁人必拯溺者矣"的仁义之举,而"子贡赎人,不受其金"却受孔子批评为”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反为不仁。表面的仁智之举,往往暗藏意想不到的后果。

老子何以倡"绝圣弃智"、"无为"、"不争"?盖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故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殍“。执政者无论提倡何事,其初心如何,民间必然层层加码,终至与原意背道而驰。若提倡逐利,虽本为善事,然不能获利者或转而行窃盗之举,此即"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之理。

故执政者当为刹车而非油门,为舵手而非划桨者。无须事事指导民众所为,只需维护良好秩序,百姓之力自如水般流向恰当之处。此乃老子"绝圣弃智"之深意所在。

关于「中庸」之「中」,传统解读多将其视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如「允执其中」。然而,达至此境殊为不易,正如孔子所叹:「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若借数学原理观之,在一条线段上随机取点,命中中点的概率恰为零。此一数学事实,恰似人事常态——若随心所欲行事,必然「不中」。由此思之,与其执着于不可企及的绝对之「中」,不如将「中」理解为一个动态逼近的过程:既知精确之「中」难以捕捉,我们便不断向其靠拢。这一追求过程本身,或许正是「中」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此理近似于数轴上无理数的逼近:虽无法精确标定,却可通过区间套的极限逐步逼近。

这一过程犹如理想单摆:不论初始位置或当前位置如何,其最终静止点必为「中」。即使在理想状态下永不停息,通过观察两端极值,仍能确定其中心位置。这正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智慧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与老子所言「天地不仁」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不仁」,方能不偏不倚。法律之追求「中」亦然:既保护守法者权益,亦维护违法者应有之权。世人或责法官「过于冷漠」或「不近人情」,然唯有如此,才能公正执法。法院选择天平而非杠杆为标志,亦蕴深意:天平平衡时两端必等重,因其支点本身即居「中」;而杠杆可在不等重情况下平衡,因其支点未必居「中」。基础不「中」,必然导致结果之「不中」。

「中」本身即为难以企及的理想。三维物体的重心虽为其「中」,然投射至二维平面时,其投影未必是该平面图形的重心;同理,二维图形重心的线性投影亦未必是线段中点。是故,我们当效《论语》所示,不断学习,丰富学识,以期在更多维度、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无限接近那真正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