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憾
有些遗憾
永远无法弥补
或人非
或事非
或时非
一点不对
全都不对
有些疑问
永远不知道结果
或不敢问
或不想问
或已不能问
就怕弄清楚
会打破脆弱的平衡
是执拗还是专一?
是默契还是胆怯?
写作说明:
也许当初疑惑是因,不得其解起了异心。
时至今日终结恶果,新的遗憾就此而成。
为了弥补引发疑问,疑憾循环永无止境。
有些遗憾
永远无法弥补
或人非
或事非
或时非
一点不对
全都不对
有些疑问
永远不知道结果
或不敢问
或不想问
或已不能问
就怕弄清楚
会打破脆弱的平衡
是执拗还是专一?
是默契还是胆怯?
写作说明:
也许当初疑惑是因,不得其解起了异心。
时至今日终结恶果,新的遗憾就此而成。
为了弥补引发疑问,疑憾循环永无止境。
我决定忘了你
我知道这很难
于是我用了入梦术
进入自己的梦乡
想要把你抹去
先要打开颅骨
然后取出我的大脑
展开所有的沟壑
接着小心翼翼地
在皮层搜索你的名字
将其一一抹去
我集中全部精力
因为我知道
如果漏掉哪怕一个
它将如病毒般自我复制
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
很快重新占据我的大脑
经过好长好长的时间
终于完成了这个壮举
我长舒了一口气
昏昏沉沉地睡去
当我睁开眼睛
感觉神清气爽
于是四处张望
看见远处
有一道清丽的身影
总觉得熟悉
不知为什么
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突然间
一个名字幽灵般
钻进了我的脑海
我喜欢你。
但这句话,我只敢说给心听。
我计算过我们,
算得清空间的距离,
却算不尽时间的缝隙。
于是,这喜欢
是一株火苗,
被我亲手种在心底。
我试过将它扑灭,
用理智的风,用沉默的雨。
可它偏要借我的骨血为薪,
越烧越明。
那就这样吧。
烧吧。
只要这火不曾冲破胸膛,
只要这光不曾照亮我的脸庞。
就算五内俱焚,成灰,
也绝不烧穿,我这层伪装的皮。
创作说明:本诗也是文笔挑战作品的打磨版。原题是续写“我喜欢你,但——”,初始作品如下:
我喜欢你/但却开不了口/因为我计算过/空间的距离尚可靠近/时间的缺口却难弥合/只能让喜欢的火苗/燃烧在心底
我想把它扑灭/却不知是什么神力庇佑/让我难以将之窒息/就这样吧/只要这火苗不要泛滥/燃烧成爱的熊熊烈火/就算五内俱焚/也别透出我伪装之皮
我写过一篇名为《假装》的新诗,描写了人们面对不同的对象假装出不同面孔的样子,最终在面对内心的时候,也选择了假装。
我想起了一件趣事。我和妻子是相亲认识的,第一次见面就是简单地吃了顿饭,晚上一群人去唱歌而已,应该是互有好感吧?第二次约她出来的时候,是一大堆人去一个山庄玩,但我和她都不打麻将,于是二人就单独在山庄四周转了转。在路过一栋房子时,遇见了两条大狼狗,还没有拴着,她肉眼可见地紧张了。于是我主动牵起她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了这段危机四伏的地段。经过此事,感觉两人的关系就近了许多,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吊桥效应"吧?
不过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也是最怕狗的了,平常看见狗都是绕道走的。当时也许是面子问题,或者是传统的规训——男人必须要保护女人。虽然"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但还是硬着头皮保护着她走过那个路段。有时我也在想,如果那个时候狗真的扑过来了,我会不会出于本能撒腿就跑?如果是那样,这段姻缘肯定就黄了。这样说起来,我还得感谢那两只狗啊!不过从逻辑学上来说,前提为假可以推出任何结论,既然那两条狗没有扑上来,说明这就是注定的缘分吧!
昨天是国庆节,在朋友圈、关注的公众号都能看见很多表达爱国之情的文章和视频,也不知有多少是出于真心,又有多少是伪装?这也的确没法判断。要是真想判断,也只有国家真正出现危难的时候,才能看出哪些是真正的爱国者,哪些仅仅是把爱国当成生意。可如果真要这样才搞得清楚,未免代价太大了,我宁愿没有机会去分清真假。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是搞不清楚别人对我们所表露的是不是"假装",其实也没有必要搞清楚。不是有句话说"你所看见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见的",我们接收到的一切信息,都是经过别人加工掩饰过的。所以也没有必要为了知道真不真,就想方设法地去进行所谓的"考验",要知道就算是真情,很多也是经不起考验的。"海枯石烂,此情不渝"的爱情固然伟大,也可能真的存在,可更多的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和"贫贱夫妻百事哀"。即使期待前面那种爱情,又何必要用大难和贫贱来考验呢?就算是装,能装一辈子不就是真的了吗?有时候,你怀疑它是假的,真的也会变成假的;你相信它是真的,假的也会变成真的。就像电影《无间道》,什么是真,什么又是假?
每个人都想做一个"真"的人,因为这样是最简单的,但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不得不"假装"。如果用"假装"来欺骗别人,就要做好被揭穿的预案,正如林肯所说:"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所以,就要在被揭穿前完成自己的目标。这也解释了很多女人所抱怨的"为什么他婚前婚后两个样",以及"在野党说话就是硬气"的现象。
有的时候,我们连自己也骗,自己对自己假装。这其实是一种逃避,可正如某日剧中一句著名的台词:"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一个忘不掉的人,你假装忘了,时间久了,也许真的就忘了;一件在意的事,你假装不在乎,时间久了,也许真的就不在意了。当然,世界没有那么美好,也许假装了一辈子还是忘不掉那个人,还是忘不了那件事。可是,你都需要"假装"来忘掉了,那你不假装又能怎么样呢?
如今,我们已然进入AI时代,它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以我为例,一个对美术一窍不通的人,以往凡有设计需求,总得求人帮忙;现在,只要要求不高,便可借助AI独立完成。在文字领域更是如此,只需给出要求,一篇符合规范的文章便能迅速生成。
然而,这种便利却让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陷入了某种尴尬:很多时候,我们呕心沥血写出的东西,在技巧上甚至还不如AI。若真如此,我们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
我想,那无法被替代的,或许正是独属于创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它们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并非空泛、大而化之的概念,而是牢牢依托于人与人之间一桩桩具体的小事之上。这些浸润在酸甜苦辣中的细节,AI无从知晓;那些心照不宣的默契,更是唯有亲历者才能言说。因此,在AI时代,求“真”的创作,或许正是一条突围之路。
其二,则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一种近乎“胡乱”的、建立在风马牛不相及事物间的联想能力。写作需要逻辑,但想象的发生往往超越逻辑。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先开枪再画靶,总能命中十环;先有结果再溯因,人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从无到有、“建立联系”的这第一步,却是一种稀缺的能力。譬如我解读《周易》,将“山风蛊”释为现代骗局“重金求子”,倘若此前无人这么想过,没有数据可供AI学习,它自己是断然想不出的。
就拿古文写作来说,AI生成的“赋”通常不错,因为“赋”以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为显著特征,这正是AI基于海量语料库的强项。但我却不喜欢它写的格律诗,匠气太重,像极了“江西诗派”,虽能做到“无一字无出处”,读来却总觉死板,缺乏生气。这或许正是想象力匮乏所致。当然,这也与我个人偏好有关,毕竟,我爱李白要胜过杜甫。
所以我偏爱跨界写作,尤其是新诗。我曾写过一首《异面直线》来描述擦身而过的男女。一旦联系建立,去解释这种类比并不困难,但“建立联系”的灵光一现,却最为珍贵。我的写作除了涉足常见的政治、历史与哲学,更延伸至地理(《心的漂移》)、化学(《沉沦二首》、《置换》)、物理(《引力》、《上进的电子》)、计算机(《直男聊天之二叉树》)乃至数学。后者是我的心头好,从一元二次方程到极限、微分方程,再到几何与拓扑,我都曾用以入诗。我尤其钟爱将严谨的理科知识与炽热的爱情结合,因为最感性的情感与最理性的逻辑碰撞,能产生一种独特而冷峻的美感。
在没有AI之前,我其实是孤独的。这种写作方式很难找到知音——热爱理科的人通常不喜文学,而文学爱好者又大多畏惧数理。有了AI则不同,它的知识储备远超于我,几乎能理解我所有的“跨界梗”,这极大地缓解了我在精神上的孤独感。不过,AI的学习能力确实惊人,如今已能惟妙惟肖地模仿我的个人风格写出“科学诗”,只是尚存几分生硬。这反而促使我在创作上“加大强度”:比如赠诗,常见的藏头诗我已写不过AI,便转向更为复杂的离合诗与隐语诗。这类技巧AI见识尚浅,难以写好。当朋友收到这样一首结合了自己独特经历的赠诗时,更能感受到赠予者的心意,因为他能看出,这份礼物并非出自AI之手。
此外,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AI对于隐晦“段子”的敏感性远不如人类。比如在一次文笔挑战中,出句“月落西山万物静”,我的回答是:“月落对日出,西山对潮水,万物对半身,静对湿。早上在海边看日出,被潮水打湿了裤子,就是这样!”这个回答,真人一看便知其意,可多数AI都未能识别,直到我举出“月明和尚青山去”的公案才有所反应。还有我一首病历诗中的“乌雀难飞手难举”,“乌雀难飞”一词,真人也多能会意,AI却胡乱附会,甚至有AI认为我是化用曹操“乌鹊南飞”来表达中年孤独,只是写了别字。难道说,写隐晦的段子,也是AI无法取代的领域?果真如此,那可真是莫大的讽刺了。
当然,我虽不喜欢纯AI生成的内容,却从不拒绝其在写作中的辅助角色。早在2023年,县里举办征文,我于截稿前6小时方才得知,最终却依靠与AI的协作完成了一篇获奖作品。我的操作是:首先,根据主题“余庆茶,干净茶”立下“干干净净的茶,来自干干净净的人,种在干干净净的地,涤出干干净净的魂”的核心框架;其次,用我自己的乡土作品和个人感悟来填充血肉。例如,其中一段描述采茶场景的文字:“暮春者,春服既成,及笄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黔水,风乎狮山,咏而归!”此段显然化用了《论语》,仅仅是替换了人物(冠者->及笄)与地点(沂水舞雩台->黔水狮山)。这种根植于个人知识背景与特定地域的创造性化用,我自忖AI无法原创。
在完成核心创作后,我才将文本交由AI进行全文润色。这引出了我对AI角色的核心看法:必须把AI当成作品的“打磨器”和“抛光器”,而非“创作者”。 如果你的作品本身是一颗珍珠,AI能将它打磨得光彩夺目;如果它只是一颗鱼目,再怎么加工也依旧浑浊暗淡;而如果它本身是一坨狗屎,那么AI就算算力耗尽,也只能给你一坨“雕花狗屎”——形态或有改变,恶臭依然如故,这种情况真就还不如交给AI自己写。
正是基于这一定位,我最常给AI的指令是:“请帮我优化文本,重点处理表达不清晰和不流畅之处,但请尽量保留原文。”此外,当脑中只有一个模糊想法时,我也会让AI生成范例来启发思路。毕竟,思维需要碰撞才能擦出火花。
因此,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对AI的态度是:要拥抱AI但不能依赖AI;要始终保有不依赖AI也能写出佳作的底气;要不断追求写作的个性化与表达的稀有性;而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是用真挚而具体的情感去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