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学艺术 下的文章

那些曾经的美好
好比装满池子的水
那是我爱和责任的来源
只要还能感觉得到水的温度
我就不会远离

时间长了
这些美好
虽然会被有意无意的忽略
却如同我心的吸铁石
在我思绪飞远时
将我拉回

池子的水会蒸发
美好也会被消耗
但你却在不断的释放爱意
就如同持续注水到池子里

不知怎么了
我学习的血脉觉醒了
有一个池子
一边进水若干
一边放水些许
需要多久
池子流干
或是满溢?

昨天陪孩子玩滚铁环时摔伤了,DR检查结果是"疑似右侧肩胛骨肩峰端骨折"。那个位置难以包扎,破皮又不能用药,颇为麻烦。这篇文字,是我吊着绷带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按理说,这种时候应该抱怨命运不公。但凭我这些年的经历,我越来越相信一个道理:凡是没有要我老命的灾祸,都是老天对我的小惩大诫。

我不敢说"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我没那么强大,也没那么乐观。但我确实发现,生命总会在关键时刻给我一些警告。

2022年,我得了脑梗死。幸运的是,病情轻微,上完课后自己走到医院,症状仅限于部分语言和行动能力受影响。三年后的今天,除了力量略逊从前,几乎看不出我是个脑梗死患者。

我常想,如果不是那次轻微发作,而是直接来一次脑溢血,后果会是什么?那次病痛,让我改掉了太多不良生活习惯。与其说是不幸,不如说是一次昂贵但必要的警告。

回顾过去,许多事情都遵循这个模式:先给一个小小的警示,如果我听从了,改正了,很快就能恢复如初,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于是,每当不好的事情降临,我都会问自己:这是要让我改变什么?

这次摔跤,答案很明显:我老了。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看待自己的身体。如果摔断的是股骨,我可能要卧床数月。这次只是肩峰端,已经是幸运。

或许有人会质疑:你不是最讲本质和规律吗?这种想法岂不是很唯心?

我的回答是:事情的发生确实有客观规律,但事情的意义是主观赋予的。

唯物主义告诉我,摔跤是因为身体机能下降、反应变慢、平衡能力减弱。这是客观事实,我接受。

但如何看待这个事实,如何从中提取教训,如何让它影响我的未来行为——这是我的选择,是我的主动权。

结果是被动的,解释是主动的。

我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但我可以选择它对我的意义。这种解释让我心安,让我能够产生积极改变。而怨天尤人、自怨自艾,除了让我陷入"身痛+心痛≥双倍疼痛"的境地,毫无益处。

通过这样的解释,老天不再是我的主宰,而是变成了我的诤友——一个时常"面刺寡人之过"的朋友,以小的代价,帮我避免更大的灾难。

这不是宿命论,这是意义的主动建构。

这不是自我欺骗,这是心理的自我救赎。

有人说

想要戒掉一样东西

只需坚持一个星期

就会发现

自己并没那么沉迷

我想戒掉香烟

于是咬牙坚持七天

抑郁、头痛、烦躁

失眠、焦虑

难以集中注意力……

一周之后

我真的发现

似乎没有那么想了

我想戒掉美酒

于是再次坚持七天

震颤、出汗、心悸

恶心、呕吐、头痛

以及挥之不去的失眠焦虑……

终于熬过了一个星期

我真的发现

似乎没有那么想了

我想戒掉想你

于是又一次坚持七天

时常盯着手机

生怕错过你的消息

一颗心想要把你删除

另一颗心说那又何必

以及依旧离不开的失眠焦虑……

终于捱过了一个星期

我真的发现

似乎没有那么想了

我想戒掉穷人思维

于是照样坚持七天

先买了平时舍不得的游戏

再换了平时不敢买的手机

偶尔花天酒地

奇怪,怎么没有什么难受的反应?

除了还是有点焦虑

很快就过了一个星期

我惊恐地发现

我比以前更穷了
于是我走向了彩票店

婚姻,一个曾经神圣的词汇。两个原本毫无瓜葛的人,凭此就能成为最亲密的关系,取得和父母子女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然而现在,这个制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许多婚姻岌岌可危,离婚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不婚主义"的信徒,面对长辈的催婚或推诿或硬顶,就是不愿踏入婚姻殿堂。

这不是某个人、某段婚姻的问题,而是整个婚姻制度都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不是我危言耸听,且让我慢慢道来。


一、婚姻的四根支柱正在松动

传统婚姻是一种社会和法律结合,通常以性、情感、经济和生育为基础。对中国人来说,婚姻至少包含这四项权利的绑定:性、爱、财产、生育。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但到了现代,这四根支柱正在一根根松动。

1. 性:不再是婚姻的专属

虽然中国严禁性交易,但获取性的方式早已多元化。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

  • 首先是欲望的消解:各种"奶头乐"和996工作制消耗了太多精力,许多人根本没时间考虑性的问题
  • 其次是替代方案增多:可以同居不结婚;有各种软色情如二次元、网络文学;成人用品的科技进步也超出许多"老古董"的想象
  • 最关键的是观念变化:性不再是必须通过婚姻才能正当化的需求

无论男女,都不再一定要用婚姻来满足性需求。

2. 爱:最虚无缥缈的一根支柱

有人说,不是还有"爱"吗?

可"爱"恰恰是四根支柱中最虚无缥缈的。谁也不知道两人之间是否有真爱,这份爱能持续多久。爱可以用来"请君入瓮",却很难用来维系婚姻。更何况,爱情也不必非得用婚姻来承载——恋爱可以,同居也可以,为什么一定要那张证?

当代年轻人见过太多"因爱结合、因恨分离"的故事,对"爱情能保障婚姻"这个命题早已失去信心。

3. 财产:不如成立有限公司

如果仅仅想以财产关系来形成和维系婚姻,那还不如两人合伙成立一个有限公司。

想想看:各占多少股份,权责分明;公司章程就是"婚前协议";以后真要分手,注销公司比离婚简单多了;而且有限责任制还能更好地保护"婚前财产"——就算"破产"也影响有限。

两个公司股东看对眼了住在一起,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当然,这个比喻有些戏谑,婚姻涉及的情感、伦理、子女抚养等复杂关系,确实很难用商业合同完全模拟。但这个思想实验恰恰说明:当婚姻只剩下财产绑定时,它的存在价值就已经大打折扣了。

4. 生育:最后的绑定,也在松动

说到生育,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长辈的"催婚",本质上就是催生。

性、爱和他们无关,财产虽有点关系但也不大,只有生育才和他们息息相关——那是他们基因的延续。所以在催婚时,如果你保证"结婚不一定,但一定抱个亲生孩子回来",当你真抱着孩子回家时,不论男女,很多家长可能就不再催了,欢天喜地带孙子去了。

对女性来说,新的生育政策下,生育权已经在自己手上,不再需要"爸爸给孩子一个名分"这种操作。性同意权、生育权都在手,而这两项权利并不是婚姻赋予的——即使不结婚,女性也握有这些权利。

对男性来说就比较悲催了。自己生不出来,只能求助女性。可在没有婚姻的情况下,女性凭什么把辛辛苦苦十月怀胎生下的孩子给男方?在这种情况下,男性能见到的最亲的小辈就变成了姐妹的孩子——难道社会又会轮回到母系?


二、经济基础的巨变:婚姻从必需品到奢侈品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婚姻制度的动摇,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巨变。

女性经济独立改变了游戏规则

在传统社会,女性很难独立谋生,婚姻是她们的经济保障。但现在:

  • 女性可以通过工作获得收入
  • 教育水平提高,职业发展空间扩大
  •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虽然还不够)

当女性不再需要依附男性才能生存,婚姻对她们来说就从"必需品"变成了"选择题"。而一旦变成选择题,成本收益分析就会进入考量:

  • 婚姻能给我带来什么?
  • 我要付出什么代价?(家务劳动、生育风险、职业发展受限、自由的丧失)
  • 这笔账划算吗?

高成本让婚姻成为"奢侈品"

与此同时,婚姻的成本却在飙升:

  • 房价:许多城市的婚房已成天文数字
  • 彩礼:虽然被批评,但在许多地区仍是硬性要求
  • 养育成本: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支出让人望而生畏
  • 机会成本:特别是女性,生育往往意味着职业发展的中断

当一项制度的成本远超收益,人们自然会用脚投票。


三、文化断裂:两代人不在同一个频道

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

年轻一代成长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下:

  • 追求自我实现
  • 重视个人感受
  • 不愿为"应该"而妥协

而上一代秉持的是集体主义:

  • 传宗接代是责任
  • 家族延续高于个人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种价值观的断裂,让两代人在婚姻问题上几乎无法对话。

从"门当户对"到"灵魂契合"

传统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质上是两个家族的联姻

现代婚姻强调感情基础、灵魂契合、三观一致——理论上是两个个体的结合

但问题是:个体的结合太脆弱了。没有家族、宗族的约束,没有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当感情褪去,这段关系还剩下什么?


四、社会原子化:从部落到孤岛

很有意思的是,我发现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越来越原子化的过程

  • 原始社会:以部落为单位(炎黄、蚩尤等部落)
  • 农业社会:以家族为单位(晋朝的王谢、唐朝的五姓七望)
  • 工业社会:以"户"为单位(核心家庭)
  • 后工业社会:以个人为单位(?)

按照现在的趋势,连"户"都可能被打散,最小的社会单位就是原子化的个人。

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从个人解放的角度看,这是进步:

  • 人从宗族、家庭的束缚中解放
  •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 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

但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这也带来问题:

  • 原子化的个人很难形成合力
  • 缺乏集体的保护和支撑
  • 面对强大的资本和权力时更加脆弱

有一种阴谋论的解读:统治阶级乐见民众原子化,这样就不易形成合力来和上层建筑博弈,更有利于统治。

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现代化进程的副产品,而非某个阶层的主动设计。只不过,当这个趋势出现后,确实有人可能乐见其成。


五、未来会怎样?三种可能

可能性1:婚姻解体,多元共存

这是我认为最可能的情况:

  • 传统婚姻会继续存在,但比例下降
  • 不婚同居LAT(分居式伴侣)开放式关系等新型亲密关系兴起
  • 独身成为一种被接受的选择
  • 生育和婚姻脱钩:单身生育、合作养育等模式出现

婚姻不会消失,但会从"默认选项"变成"众多选项之一"。

可能性2:婚姻形式化,功能外包

另一种可能是婚姻变成纯粹的法律形式:

  • 性需求:各自解决或外包
  • 情感陪伴:不一定来自配偶
  • 养老:社会化养老体系
  • 生育:辅助生殖技术、代孕等

这种"名存实亡"的婚姻,可能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苗头。

可能性3:社会动荡带来的反弹

这是我最不愿看到的情况。

如果社会治安恶化,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需要时常"严打"的状态,男女双方出于自保的需求,可能会寻求婚姻这种传统的保护机制,结婚率会大幅攀升。

但这种婚姻不是出于自由选择,而是出于恐惧,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未来。


六、我的个人选择:佛系but务实

说了这么多,回到个人层面。

我养的是儿子,所以对他的婚姻没什么期待。如果他以后能找到愿意和他一起生养孩子的人,那当然好;就算找不到也没什么,毕竟个人命运在时代大潮面前轻如鸿毛

对于关系比较近的女性,如果和我聊到婚姻,我的建议通常是:不婚无所谓,有育就行。理由是:

  1. 基因的延续(虽然这听起来有点生物决定论)
  2. 天然的奋斗锚点(孩子会给人生提供意义和动力)
  3. 一定程度上让养老更有保障(虽然不绝对)

但我也清楚,这个建议过于理想化:

  • 单亲母亲的社会压力仍然很大
  • 独自抚养的经济负担沉重
  •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不仅是物质

所以这只是一种可能的选择,不是唯一答案。


结语:不是终结,而是变形

婚姻制度确实在动摇,但"摇摇欲坠"可能言重了。

更准确的说法是:婚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它可能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不再是唯一的亲密关系模式,不再绑定所有的性、爱、财产、生育功能。但它也不会消失。

对有些人来说,婚姻仍然是情感的容器、承诺的象征、共同生活的框架。

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会选择其他的生活方式。

这都没什么不好。

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建立一个更包容的社会:

  • 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 不因为选择不同而歧视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每种选择都有基本的安全网

婚姻制度的演变,说到底是人的解放

从宗族的束缚中解放,从性别的枷锁中解放,从"应该"的桎梏中解放。

如果有一天,婚姻真的变成了可选项,那恰恰说明:我们终于有了真正的自由。


2025年10月,写于婚姻制度的十字路口。

这个标题多少有些标题党了,本文并不想说我年轻时候的情感经历——有句网络用语是怎么说来着?"说多了都是泪"!

其实我想聊的是校园民谣。虽然我1994年就参加工作了,但因为当年只有18岁,所以工作之后仍然在听校园民谣。当年最火的校园民谣应该是《同桌的你》了,每个人都会嚎上两句"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只不过这首歌很早就退出了我的歌单——回想起来,我大约就是班上最多愁善感的人吧?再说与我同桌过的全是男生。更何况写钢笔之后谁还用橡皮啊?错了叉掉重写就是。

但有两首歌却一直在我的歌单里,现在也会偶尔翻出来听听。这就是沈庆的《青春》以及刘婕的《不了了之的爱情》,所以标题也并非完全的标题党。

《青春》:不后悔的疲惫

先聊聊《青春》吧。这是一首早期的校园民谣,曲调很简单,但那种淡淡的忧伤和迷茫的感觉深深吸引了我。

许多人的青春是美好而激昂的,但我的却不是。这首歌也是如此——虽然名字叫《青春》,却没有青春该有的快乐,反而充满了雨雪落霞、疲惫憔悴、哭泣伤悲的词汇。遇到了盛开的她,结局却是哭泣着不能入睡;仅有的喜悦,却来自流浪。这真的很青春了,完全唱到了我的心坎上。

及至年长,这些伤感的词汇已经不太容易再次触动我,但其中"流逝的风流逝的梦,流逝的年年岁岁"反而更能拨动我的心弦。听到这两句的时候,总是不经意地让我想起那些以为早已遗忘的过往——有些是快乐的,虽然很少;也有些是苦涩的,可惜太多。

《不了了之的爱情》:欲说还休

如果《青春》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那《不了了之的爱情》就是欲说还休。

从歌词来看,根本就谈不上"爱情",只能说是埋藏在心底的喜欢和暗恋而已。当时的喜欢不敢言说,可分别之后却将爱意谱写成歌。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喜欢一个人却不敢表白,还要努力把这份感情隐藏起来,自以为藏得很好,不会让对方发现。

可真正炽热的爱怎么可能藏得住呢?就算瞒得了旁人,对方一定会感觉得到的——不经意的肢体接触,充满爱意的眼神,和那种暧昧的感觉,都会将这份喜欢出卖。你说你避免接触和交流,可是,热传递有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以及辐射。爱意的传递也一样,你避免了传导和对流,你能阻止得了爱意的辐射吗?对方怎么会感觉不到呢?

不过就是对方对你没这方面的意思,看破不说破罢了。

如果互相喜欢,就算一方迟钝,但双向奔赴的爱情总会捅破那层窗户纸的。

那又为什么双方不开诚布公地说清楚呢?大约是害怕吧。这种无法表明的爱情,往往发生在双方原本就有另一种亲密关系的情况——比如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或者所谓的"蓝颜""红颜"。你们已经有了一个"安全的名分",彼此都很珍惜。所以作为喜欢的一方才不敢表明,害怕表白失败会导致连原本的关系也难以维持。

而被喜欢的一方更是如此。既然对方不说,就证明对方还控制得住,那自己何必又多此一举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喜欢能不了了之,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

尾声
其实人这一生,不了了之的何止是爱情?那些曾经以为会实现的理想,那些以为会长久的友谊,那些以为能守住的承诺……都随着年年岁岁流逝了。

但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曾经炽热过的时刻才更值得珍惜。就像这两首歌,一直在那里,干干净净,替我记住那些我以为已经忘记的时刻。

附:

《青春》歌词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轻轻的风轻轻的梦 轻轻的晨晨昏昏
淡淡的云淡淡的泪 淡淡的年年岁岁

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
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涩滋味
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我都想去紧紧依偎
每一颗透明的露珠洗去我沉淀的伤悲

在那悠远的春色里我遇到了盛开的她
洋溢着眩目的光华像一个美丽童话
允许我为你高歌吧以后夜夜我不能入睡
允许我为你哭泣吧在眼泪里我能自由的飞

梦里的天空很大我就躺在你睫毛下
梦里的日子很多我却开始想要回家
在那片青色的山坡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
等待着终于有一天它们在世间传说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纠缠的云纠缠的泪 纠缠的晨晨昏昏
流逝的风流逝的梦 流逝的年年岁岁
纠缠的云纠缠的泪 纠缠的晨晨昏昏
流逝的风流逝的梦 流逝的年年岁岁

《不了了之的爱情》歌词

我无法说明的心情和无法表明的爱情
都已经随风散去
像一部温柔的伤感电影
还来不及说我爱你
眼中还有泪未流尽
你已别离远走他乡
只剩下一段不了了之的爱情
爱相那浮云飘来飘去
你还依然在我心里
问苍天问大地问寻你不知何时再与你相遇
爱还不彻低你已不了了之情缘未断你已别离
不清楚不明白的爱情
无法控制着这不了了之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