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观”
摘要: 本文探讨了一种将宇宙视为计算机模拟的哲学观点。作者从"缸中之脑"思想实验出发,论证了我们生活在模拟世界的可能性及其合理性。文章运用计算机科学原理重新解释了多个物理现象:量子的离散性被视为计算单位的限制,量子不确定性类比为"按需渲染",光速不变原理反映了系统处理速度的上限,暗物质则被解释为"弹性云主机"的资源分配。作者还将某些数学中的"错误"求和与物理实在联系起来,提出了对前世今生、占卜预测等传统玄学现象的技术解释。文章最终探讨了这种思考的意义,认为即使这种世界观无法被证实,思考本身也是人类存在的本质表达。
对于我们的世界(或者说宇宙)是如何运行的,有各种各样的科学理论来描述它:相对论描述大尺度的运动规律,量子理论解释微观世界的奥秘,大爆炸假说勾勒宇宙的生灭轮回……然而,科学虽能告诉我们宇宙"如何"运行,却难以回答"为何"如此运行。毕竟"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类不太可能彻底洞察宇宙的终极奥秘。这时候,哲学乃至神学便需要登场了(严格说来,神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在我看来,哲学的意义恰在于当科学无法解释这个世界时,它能提供一种相对自洽的描述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具有不可证伪性,而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压缩哲学的解释空间,从而倒逼哲学的演进。
对于宇宙为什么呈现如今的样貌,有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解释叫做"人择原理":正是因为这个问题的存在,证明了世界必须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世界不是这样,就不会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这听起来像在耍无赖,却又让人无从反驳。但我认为这种认知毫无意义,还不如"存而不论",正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
缸中之脑与模拟现实
哲学中有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叫"缸中之脑":一个人的大脑被邪恶科学家从身体中取出,置于盛有营养液的缸中,通过计算机连接神经末梢,持续输入模拟现实世界的感官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会误以为自己仍生活在真实世界中。那么,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缸中之脑呢?
若感官信号可被完美模拟,人类便无法区分真实与虚幻。类似的思想古已有之——庄周梦蝶的困惑,印度教中"摩耶"的概念,都在探讨现实的本质。而在千禧年代,《黑客帝国》系列电影更是将这一哲学命题推向了大众视野。
基于这个思路,有人进一步提出:我们的世界本身就是模拟的。这个观点不仅提供了大量"证据",还能解释许多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作为一个物理系出身、爱好数学、后又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我几乎是本能地被这种观点所吸引。
模拟说的逻辑基础
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具备模拟意识世界的能力,也会大量运行这种模拟。人类出于对自身发展的好奇和对未知的恐惧,必然会走向这条道路。《我的世界》等沙盒游戏的流行便是最好的例证。
随着模拟的"套娃"出现,模拟世界的数量将呈指数增长,远远超过真实世界的数量。因此,我们恰好处于真实世界的概率趋近于零。这一点倒是与宇宙学的一个观点不谋而合:根据宇宙中恒星的数量和产生文明的概率计算,地球是唯一具有文明的星球的可能性同样为零。马斯克据此宣称:"我们生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不到十亿分之一。"
用模拟说重新解读物理世界
"模拟说"能够为许多物理现象提供全新的解释视角。
量子的离散性:世界为什么是离散的?时间和空间为什么不能无限细分?为什么我们无法研究普朗克尺度以下的物理世界?如果一切都是模拟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我们所能研究的最微观尺度,只能是宿主机为我们分配的最小单位。更小的尺度属于宿主机的范畴,我们当然无法感知。
量子不确定性:这可以理解为计算机的"按需渲染"机制。就像游戏引擎只加载可视区域的数据一样,在虚拟世界中,如果无人进入(观察)某个场景,那么这个场景并不真实存在,只存在生成该场景的函数。当有人进入(观察)时,才会调用函数,生成(量子坍塌)具体的场景。这是节约计算资源的常用方法。
光速不变原理:这可能反映了虚拟机速度的硬件限制——它不可能超过宿主机的最大处理速度,而这个限制就是我们世界中的光速。在狭义相对论中,当速度接近光速时会出现时钟膨胀、长度收缩、质量增大等现象。这些表现像什么?像极了系统资源耗尽时的反应——简单说,就是"卡了"。
暗物质假说:宇宙学家根据重力效应推测存在大量暗物质和暗能量。如果世界是虚拟的,这说明我们的"系统管理员"(姑且称为"上帝")为我们部署的是一台"弹性云主机"——当资源不够时,系统会弹性分配更多资源来维持运行。从这个角度看,根本不需要什么神秘的"暗物质"。
数学与计算机的微妙呼应
一些在数学上"错误"但在物理学上成立的例子,似乎也在暗示着"模拟说"的可能性。
我曾在知乎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 1 + 2 + 4 + ... + 2^n + ... = -1
?从数学角度看,这显然是错误的——无限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仅在 |q| < 1
时收敛。但这个式子却有现实意义:在计算机的补码系统中,8位的-1表示为255(恰好是前8项的和),16位的-1表示为65535(前16项的和)……
如果我们的世界是模拟的,那么看来"上帝"给我们模拟的是一台字长为阿列夫零的计算机。从这个角度看,在"上帝"所在的世界里,P=NP问题可能是成立的。
另一个例子是 1-1+1-1+... = 1/2
这个求和。从数学上看同样不收敛,但从概率学角度,它一半的可能是0,一半的可能是1,所以数学期望确实是1/2。更有趣的是,这个求和能完美描述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你去观察(计算)它时,结果不是0就是1;你不去观察时,它就处于1/2的叠加态。
基于这个思路,我们甚至可以得出全体自然数之和为-1/12的结论。这在数学上当然是荒谬的,但在弦理论、真空能量以及量子场论等物理学分支中,这个"错误"的求和却有着实际应用。这种数学与物理的微妙背离,不禁让人遐想。
模拟说与玄学的奇妙交汇
"模拟说"甚至能为某些传统的神学或玄学现象提供全新的解释框架。
前世今生:在计算机系统中,程序结束时只是告诉操作系统自己已经终止,指示哪些内存可以回收,但并不会立即清空内存中的数据。当这片内存被分配给新进程时,由于各种原因(如栈溢出等),新程序可能会错误地读取到这片未初始化区域中残留的旧数据。这或许就是所谓"前世记忆"的技术解释。
占卜预测:现代CPU为了提高指令流水线效率,都配备了"分支预测"技术。那么,东西方各种占卜术和预测术,会不会是古人摸索出的某种原始分支预测算法呢?
更进一步思考,占卜行为本身可能是一种对概率化命运的观测。正如量子力学中观测会导致波函数坍塌,占卜过程或许迫使系统调用相应的函数,强制渲染未来的场景,使命运从不确定的叠加态变为确定的结果。而占卜师通过某种类似于"拉普拉斯妖"的机制——这个由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假想存在,能够知晓宇宙中每个原子的精确位置和动量,从而预测未来——来感知这个已经确定的未来。
改命解灾:各种传统的改运秘术,如风水术、奇门遁甲等,是否可以理解为对这个"系统"的修改工具?用现代的话说,它们就像是游戏修改器。
这种想法并非毫无根据。在《三国演义》中就有相关描述——虽然小说当不得真,却也可以管窥一豹。比如大家熟知的"借东风",诸葛亮通过设坛作法改变了天气;再比如诸葛亮在五丈原阳寿将尽时,企图通过祈禳之术延寿一纪(十二年),却因魏延的突然闯入而功败垂成。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所在的"系统"虽然允许一定程度的修改,但同样具备相应的反外挂机制。魏延的意外闯入就像是系统检测到异常操作,自动中断了正在执行的"非法程序"。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改命术式往往要求严格的仪式条件——就像软件破解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步骤一样。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古代的那些"奇人异士",可能都是无意中掌握了系统漏洞的"民间程序员"。而那些流传至今的玄学典籍,说不定就是远古时代的"技术文档"和"操作手册"。
思考的意义
由于知识面的局限,我只能从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对"模拟说"进行解读。由于水平所限,难免存在错漏,各位读者基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可能会持相似或完全不同的观点,这都是正常的。
有人从实用主义角度认为,世界为什么是这样毫无意义,把它当作黑盒处理就足够了,只要知道它会如何反应即可。也有人援引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认为直接把世界当作真实存在,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但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如果不思考,人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如果不思考而活着,人恐怕还不如猫狗快乐。郑板桥虽说"难得糊涂",但只要是人,恐怕都不甘心真正糊涂,更多的只是装糊涂罢了。
西方有句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如果上帝存在且全知全能,那么我的思考虽然幼稚,也应在其意料之中,何笑之有?如果上帝并非全知全能,那么人类的思考也许正是祂研究的对象,我又有什么不敢思考的理由?
有些时候,思考不一定是为了改变什么,而是为了理解为什么。换句话说,就是要一个"说法"而已。而这个寻求"说法"的过程本身,或许就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