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飞 发布的文章

"如果对方只是喜欢我的外表,那找到另一个漂亮的人,是不是就能替代我?"

前几天,一个年轻人问了我这个问题。

她的眼神里有困惑,也有不安。我想了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她:"你觉得什么是喜欢?"

她愣住了。

关于两性之间的"喜欢"这个词,我们说了那么多年,可能从来没有真正想清楚过。


喜欢是什么

喜欢是什么?

我翻过词典,读过诗文,都没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后来我想明白了:喜欢大概就是,看到对方会心跳加速,想到对方会不自觉地笑,和对方在一起时感到自在和快乐,分开后又忍不住想念。

这种感觉从哪里来?

如果人只是普通动物,答案很简单:来自繁衍本能。但人类赋予了"喜欢"太多额外的意义。也许是对方的容貌和身材,也许是气质和涵养,也许是家境和前途,也许只是某个瞬间觉得"他好像很懂我"。

《牡丹亭》里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但现实中,大多数喜欢都是有原因的——总有某个特质,在某个时刻,击中了你。

这就回到了开头那个年轻人的担心:如果对方只是喜欢我的某个特质,那找到另一个有同样特质的人,是不是就可以替代我?

理论上,有这个可能。

但现实中,两个人相处久了,吸引对方的会从单一特质变成"整个你"——你的笑声、你说话的习惯、你们之间的默契、共同经历的那些事。这些是独一无二的,没法替代。

所以问题不是"对方会不会遇到更好的",而是"你们能不能在相处中建立起真正的连接"。

依靠喜欢可以开启一段关系,但只依靠喜欢不一定能维持一段关系。


喜欢能被感知吗

答案是:当然能

感知喜欢是人的本能。不光是两性之间,亲人和朋友之间的喜欢也一样能感知到。你见过小孩子在两个舅舅面前表现不一样吗?他会更亲近其中一个,因为他能判断出谁更喜欢自己。

也许是随着成长,我们考虑的东西越来越多,反而失去了这种本能的辨别能力。对于别人是否真正喜欢自己,我们不再那么确定了。

但其实,喜欢是藏不住的

喜欢来自吸引力,而吸引力会让人忍不住靠近——时时刻刻想着对方,围绕在对方身边舍不得离开,就像地球对月球的引力。

就算是暗恋,其实也瞒不住。也许能瞒住旁人,但瞒不住对方——不经意的肢体接触、充满爱意的眼神、说话时的暧昧感觉,都会把这份喜欢出卖。

你说,我可以刻意避开,减少交流。

可是,物理学里说热量有三种传递方式:热传导、对流、辐射。你可以避开接触(热传导),减少交流(对流),但你避得开那种无处不在的"辐射"吗?

那些自以为瞒住的喜欢,不过是彼此的心照不宣。


为什么有时候对方感觉不到

既然喜欢这么容易被感知,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假设是男方)突然表白,女方却一脸茫然——"我根本没感受到啊,怎么就快进到表白了?"

我想到两种可能——这两种情况下的"喜欢",其实都算不上真正的喜欢。

第一种,是"广撒网"式的喜欢。

从生物本能上说,雄性与其在一个雌性身上投入太多,不如把这些投入分散到多个雌性身上,成功率可能更高。

这种策略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更加方便了——不用每天见面,在社交软件上就可以同时对一堆人说"我喜欢你",坚持下去,总有人会回应吧?

这样的喜欢还停留在动物性的本能层面,是单方面的需求,女方当然难以感知到真正的"爱意"。

我们那个年代也有人用写信的方式做类似的事,只不过效率没那么高罢了。

第二种,是"自我感动"式的喜欢。

有些人以为自己很用心,每天爱死爱活的,只顾感动自己,觉得"我好爱啊",以为感动了自己就感动了对方。

可他们从来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不知道对方真正需要什么、在意什么。这样的付出,对方不但感觉不到喜欢,甚至可能会厌烦。

真正的喜欢,是能让对方感到舒适和被理解的。


关于拒绝

不是所有的喜欢都能得到回应,也不是所有的喜欢都要回应。

喜欢到了一定程度,很多人就会想要表白。

但很多人对表白有个误解:以为表白是爱情的开始。

其实不是。表白只是对已经存在的感情的确认和宣告——只有在双方都已经有感觉、都想把关系推进一步的时候,表白才是水到渠成的事。

就像结婚证。不是领了证之后两人才决定共度余生,而是决定了共度余生之后才去领证。

所以,不合时宜的表白往往会被拒绝。而面对这样的表白,拒绝也是正常的。

那么,该如何拒绝别人?被拒绝了又该如何自处?

如何拒绝别人

如果不喜欢对方,最好的方式是明确而直接地拒绝

我知道,很多人为了留有余地、不想伤害对方,会选择比较委婉的方式。但这样的效果往往不太好——有人确实很识趣,但也有人根本不懂,还有人懂了却装不懂,甚至脑补"她是不是不好意思?""她是不是在考验我?"

所以,直接而明确的拒绝,往往才是最有效且对双方都好的方式。

不要担心被拒绝后对方会有多难受。前面说了,人类产生喜欢的触发点很多,在没有产生深刻牵绊之前,人很容易喜欢上一个人,也很容易放下一个人。

清晰的拒绝,是对彼此的尊重。

而且,明确的拒绝也能让对方更快走出来,去找到真正适合他的人。含糊其辞的拒绝,反而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如果你被拒绝了

那么,如果你是被拒绝的那一方呢?

首先要明白:被拒绝不是你的错,也不是对方的错,只是不合适而已。

对方不喜欢你,可能是因为你们性格不搭,可能是因为时机不对,也可能只是因为缘分未到。这和你是不是"足够好"没有关系——再优秀的人也会被拒绝,再平凡的人也会被真心喜欢。

被拒绝后,最体面的做法是:接受这个结果,然后优雅地退出。

不要试图说服对方"再给我一次机会"——喜欢不是谈判,不是靠说服就能改变的。不要追问"是不是我哪里不够好"——这会给对方压力,也让自己显得不够从容。更不要纠缠、抱怨或者诋毁对方——这只会证明对方拒绝你是正确的选择。

你可以感到难过,可以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份失落,这都很正常。但不要让这份难过变成对对方的怨恨,或者对自己的否定。

被拒绝意味着你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值得的人身上了。

想想那些年你暗恋过的人,现在回头看,是不是有种"还好当年没在一起"的感觉?时间会告诉你,有些错过其实是幸运。

记住:真正的喜欢,应该让双方都感到轻松和愉悦。如果需要用"坚持"、"感动"、"证明"来争取,那多半从一开始就不对。

放过对方,也是放过自己。


结语

喜欢很简单,也很复杂。

简单在于,它往往只需要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瞬间。

复杂在于,从心动到相知,从吸引到陪伴,需要的远不止"喜欢"两个字。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如果对方只是喜欢你的某个特质,会不会被替代?

答案是:如果你们只停留在表面的吸引,那确实会。但如果你们在相处中建立了真正的连接,那就不会。

所以,比起担心"会不会被替代",不如想想"怎么和对方建立更深的连接"。

愿你的喜欢能被温柔以待。

愿你也能勇敢而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喜欢。

因为这份勇敢本身,就已经很美好了。

你会把儿子和女婿分到一组,还是把儿子和女儿分到一组?

先别急着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能说明性别对立的本质。


一个大学生的提问

前两天,一个大学生朋友分享了一个视频给我,问我对其中性别对立观点的看法。让我惊喜的是,这个年轻人很敏锐地发现了视频中调动情绪的手法,并且意识到自己被影响了。

她问我的目的不是需要引导,而是想兼听则明。

我当时和她简单聊了几句,但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这个问题值得认真回答,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性别对立: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

目前性别对立的情况的确存在,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京东杨笠代言事件、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成都地铁偷拍案、《捞女游戏》的发行……这些事件都在网上引发了大讨论,并且进一步导致了两性之间的对立和撕裂。

就"身边统计学"来说,我认识的好多年轻人——有男有女——都表达了不婚主义的倾向,好多家长也为此头痛不已。


对立的前提是独立

任何一种思潮的产生和流行必定有适合它的土壤。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思潮的出现恰恰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因为对立的前提是独立

如果还是以前那种女性和男性存在互相依附关系的情况,肯定不会对立。即使有男女矛盾,也是个体矛盾,而不是现在这种上升到两个性别之间的矛盾。

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两性之间的依存度越来越低。就拿最典型的生育来说,以前哪怕是女性也无法独立行使生育权,必须要有男性才能办下来准生证,而现在生育决定权完全在女性身上。加上现在的女性可以工作自己谋生,婚姻不再是必需品而变成了可选项。

可以这样说,在当今社会,一个成年女性可以不和任何男性产生法律上的关系而过完这一生。当然,男性也一样。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有些自媒体嗅到了流量密码:标题党、情绪化叙事、刻意放大个案……一个本来很小众的事件,经过选择性报道和算法推荐,瞬间就能引爆全网。比如某个男性/女性做了糟糕的事,评论区立刻就变成了"男的/女的都是XX"的大合唱。

再加上大数据定点投送的推波助澜,以及某些组织和机构的乱作为,各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了如今的态势。


我的几点看法

到了我这个年龄,看问题早就不是简单的对错、立场或利益能决定的了。理解了性别对立的社会土壤,我们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个现象。

对此,我有几点想法。

第一,不必恐慌

我认为大家不用对这种思潮感到恐慌。

前面已经解释了这种思潮出现的社会基础。如果它真的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社会一定会产生反制的手段——可能是法律的完善、可能是新的社会共识、也可能是经济规律的自我调节。比如当不婚率真的影响到生育率和劳动力供给时,政策自然会调整。

但在那之前,我们不必过度恐慌。如果没有反制,那就说明这种思潮暂时没有大的问题。

第二,博弈无可厚非

我认为因为性别对立引起的男女双方博弈完全没有问题,只要双方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进行即可。

也只有双方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进行充分的博弈,最终才能得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

如果脱离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不管哪一方暂时得利,最终的结局一定是两败俱伤。

第三,不要被"同性优秀个体"绑架

从个体上来说,不要对这种思潮盲目跟风,特别是自身条件不算太好的。

不要把同性优秀个体的成功当成自己的成功。

从本质上看,所谓男拳和女拳其实是一回事:女人觉得普信男打拳真的很下头,男人也觉得捞女打拳很讨厌,都是对条件比较差的人的嫌弃而已。

有的行为别人做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可你做同样的事就是天理不容无理取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少看到优质男或者优质女打拳——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

第四,性别不是唯一的分类标准

要知道两性之间并不是零和博弈,婚姻亦如是。最起码我们追求的是 1+1>2 的结果。

而且,性别也不是划分人群的唯一分类标准。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你可以按性别分,把儿子和女婿分到一组,女儿和儿媳分到另一组。但现实中,大多数人是按"自己人"和"外人"分:儿子和女儿是一组,儿媳和女婿是另一组。

更有趣的是,在以家族和户为社会基石的古代,某些家族秘密是"传媳不传女"的——此时儿子和儿媳变成了一组(守护这个家族的人),而已经嫁出去的女儿和女婿则成了外人。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真实的利益关系面前,性别从来不是最重要的分类标准——血缘、阶层、利益、价值观,这些才是。


给年轻人的三点建议

如果你也像我那朋友一样,察觉到自己被某些观点影响了,不妨试试这三件事:

1. 训练"情绪察觉"能力

当你看到某个观点时,先问自己:我是被说服了,还是被激怒了?

如果是后者,那很可能是情绪操控,而不是理性讨论。

2. 主动寻找反面观点

看到一个观点后,刻意去搜索相反的声音。

不是为了站队,而是为了看清全貌。算法会根据你的喜好推送内容,但它不会告诉你另一半的真相。

3. 警惕"我们vs他们"的话术

任何试图把复杂问题简化为"我们这个群体 vs 他们那个群体"的表达,都值得怀疑。

现实远比"男人都是XX"或"女人都是XX"复杂得多。


结语

两性对立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性别问题,把个体的失败归咎于性别的原罪。

我那朋友能在被情绪影响后及时察觉并寻求多元视角,这让我看到了希望。如果更多年轻人都能像她一样,不轻易站队、不随波逐流,那么所谓的性别对立,终将回归到真正的问题本身——而不是被简化为一场无意义的男女之战。

与其打拳,不如打磨自己。

与其站队,不如独立思考。

毕竟,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另一个性别,而是愚昧和偏见。

这才是面对任何议题时,最珍贵的品质。

曾经有个很爱我的女朋友
有一次她问我
如果总分是100
你猜猜
我对你的爱有多少分?

我想了想说:50
多了还是少了?

姑娘瞪了我一眼
撅着嘴说
少了

我想
既然少了

那就继续取中间值
75

还是少了

姑娘的脸色已经很难看
但我完全没注意到

那就是88

姑娘转身气鼓鼓地走了

后来我们没有在一起
再后来我才明白
那个时候的答案只能是100
而且必须是脱口而出的100
不能有任何犹豫
不能有任何计算

再也没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了

我对你的爱
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难道这是一场你逃我追的游戏
难道我们的爱是一场博弈
难道我们彼此透明信息
难道我们的主宰是策梅洛定理

如果真是这样
我也要小心翼翼
就算是我必败的谜底
也要等待你出现错误
我将重新占据先机

都说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可我对你的爱产生得自然而然
似乎和数学的指数有关
指数取决于你看待我的角度
一般来说虚无得无法计算
我要付出最大的真心实意
选择权在你
如果你和我背对背
我们会隔开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