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见情侣有感
年少出行十指扣,青年爱侣手挽手。
中年夫妇肩并肩,父母携孩牵左右。
翁媪出行殊为难,一推在后一坐前。
可怜垂垂独行者,爱人可在梦里边?
年少出行十指扣,青年爱侣手挽手。
中年夫妇肩并肩,父母携孩牵左右。
翁媪出行殊为难,一推在后一坐前。
可怜垂垂独行者,爱人可在梦里边?
除《躺平》外,其余皆非传统意义上的集句诗,我称之为“裁缝集句诗”,可以当作这些诗词的导引,亦可当作我炫技之作。
其一 · 四季
杏花带雨放翁喜,秋风卷茅子美愁。
接天莲叶碧万里,独钓寒江冷柳州。
其二 · 四方
孤烟直上羌笛怨,扶桑渺茫碣石高。
瘴江收骨撷红豆,无定河边雪映刀。
其三 · 征战
坐断东南涛惊岸,仓皇北顾戟沉沙。
将军引弓阻胡马,阴山脚下野草花。
其四 · 名山
岱宗青齐鲁,峨眉半轮秋。
华山红日近,昆仑树生愁。
其五 · 躺平
花自飘零水自流,西湖歌舞几时休。
拟把疏狂图一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外一首 · 文之韵·言志
先忧后乐其意不在酒,东方之既白以无穷游。
鞠躬尽瘁拯公私涂炭,十世之基藉仲尼春秋。
▌注解
(按诗中顺序排列)
《其一 · 四季》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卷我屋上三重茅」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接天莲叶无穷碧」(万里亦作者名)
柳宗元《江雪》 - 「独钓寒江雪」;柳宗元世称「柳柳州」
《其二 · 四方》
王维《使至塞上》 - 「大漠孤烟直」
王之涣《凉州词》 - 「羌笛何须怨杨柳」
韦应物《登高亭》 - 「扶桑只在渺茫中」
曹操《观沧海》 - 「东临碣石」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好收吾骨瘴江边」
王维《相思》 - 「红豆生南国」
陈陶《陇西行》 - 「可怜无定河边骨」
卢纶《塞下曲》 - 「大雪满弓刀」
《其三 · 征战》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坐断东南战未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惊涛拍岸」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赢得仓皇北顾」
杜牧《赤壁》 - 「折戟沉沙铁未销」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 「将军夜引弓」
王昌龄《出塞》 - 「不教胡马度阴山」
《敕勒歌》 - 「敕勒川,阴山下」
刘禹锡《乌衣巷》 - 「朱雀桥边野草花」
《其四 · 名山》
杜甫《望岳》 - 「齐鲁青未了」
李白《峨眉山月歌》 - 「峨眉山月半轮秋」
寇准《华山》 - 「举头红日近」
李贺《昆仑使者》 - 「茂陵烟树生愁色」
《其五 · 躺平》
李清照《一剪梅》 - 「花自飘零水自流」
林升《题临安邸》 - 「西湖歌舞几时休」
柳永《蝶恋花》 - 「拟把疏狂图一醉」
罗隐《自遣》 - 「明日愁来明日愁」
《外一首 · 文之韵·言志》
范仲淹《岳阳楼记》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 「醉翁之意不在酒」
苏轼《前赤壁赋》 - 「不知东方之既白」
庄子《逍遥游》 - 「以游无穷者」
诸葛亮《后出师表》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庾信《哀江南赋》 - 「公私涂炭」
班固《西都赋》 - 「十世之基」
司马迁《报任安书》 - 「仲尼厄而作春秋」
笔者按:我在散步时,想到了第一首诗,写出来之后吓了我一跳,这根本不像我现在的风格,起码得是二十年之前甚至更早时期的感觉,这种柔软应该早就埋葬在我的内心了,至少,应该被死死的压在某个不起眼角落。
现在的我,应该是一个历经生活痛打,却仍用数理易以及逻辑等工具冷酷解构一切的冷酷老男人!于是马上就写了第二首,从这两首对比就可以发现,理想虽然抵不过现实,却会偶尔跳出来显示它的存在。
我在河畔漫步
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
低头水中也有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照着我
水中的月亮映着我
于是我心间
住进了一缕白月光
乌云飘来
遮住了天上月
也遮住了水中月
却遮不住心中月
风吹过
天上月未动
水中月荡漾
就像我的心
我在河畔漫步
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
低头水中也有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照着我
水中的月亮映着我
似乎我的心间
也曾有过白月光
我对天上月苦笑
不过是阳光的二道贩子
竟然还妄想收下我深情的目光
说到底只是信息差
不如等待明天的太阳
我对水中月苦笑
你这二道贩子的二道贩子
只在我被生活压得抬不起头时
才能短暂偷走我的眼神
可风一吹
你便自己乱了
我摸了摸心口
叹了一口气
心中的月光啊
现实早已耗尽我能量
你也不能再将我照亮
熄灭吧
就这样
如同另一篇《我的"世界观"》并非论述"世界观"而是探讨世界本原一样,这篇文章也不是讲通常意义上价值取舍的"价值观",而是关于人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与归属)、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从低到高逐级排列,通常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相对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一般而言,满足的需求层次越高,实现的自我价值就越高。
我先不谈自身价值,而是想说人的社会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或者说人在群体中的价值取决于什么?我认为,人的价值体现在取代你的难度。家庭如此,单位亦如此,包括我们通常说的"沉没成本"也是这个道理。一般来说,在父母那里取代你的难度是最大的,所以你在父母眼中价值最高。说得残酷一点,同样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失独家庭的痛苦要大于多孩家庭,正是因为独生子女的不可替代性太高。多孩家庭也会痛苦,但可能会想"幸好还有某某"。所以就家庭而言,子女在父母心中是最重要的,反之则不然。当父母抚养子女成人且不再能提供助力时,在子女心中几乎就剩下情绪价值了,很多时候父母即使去世,对子女的影响也有限。配偶就更不用说了,"人尽可夫"这个成语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人人都可以是你的丈夫,可父亲只有一个。所以很多时候夫妻往往仅仅是利益、子女等关系的绑定,一旦绑定因素消失或外力过大,分崩离析在所难免。
在工作单位也是如此。如果在单位有你不多、无你不少,那你在单位也肯定没什么地位。所以我们在单位也不要瞧不起那些关系户,说不定他们的价值比你这个"牛马"高多了。
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价值来源于不可替代性,那不可替代性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这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你的"建设性",即成事的能力;二是你的"破坏性",即败事的能力。简单地说,价值 = |建设力| + |破坏力|
。你没有看错,是绝对值,也就是说破坏力并不会降低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反而会提高你的价值。从一句俗话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这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小孩是没有什么建设力的,“有奶吃”就是因为哭闹的孩子破坏性太大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破坏力的系数可能还要更大一点,毕竟很多时候破坏力的效果立竿见影,而建设力由于时效性原因不太容易直接显现,所以经常会有"裁员裁到大动脉"的情况出现。
因此我们要在单位体现自己的价值,不光要有做事的能力,也要有"坏事"的能力,只会傻傻地做"牛马"是没有前途的。我也是工作了好久才懂得这个道理,当初的我也是认为只要好好的干总会有人看见我的努力和能力,后来才知道不是这样的。其实现实中也有很多的例子,比如美国大选时,总统热衷拉票的不是基本盘,而是摇摆州。摇摆州的票数并不多,但破坏性够大,所以统战价值就出来了。再如在多民族国家里,一些人口规模不大的少数民族,却常常被中央政府格外重视和"安抚",原因就是他们一旦"反水",可能造成地区分裂或动荡,破坏力极大,所以统战价值很高。再比如某些"恐怖分子"和"黑客组织",他们并不能"建设"什么社会价值,但由于具备强大的破坏能力(制造恐怖袭击、瘫痪网络),往往逼迫一些国家或企业给予让步,甚至被"招安"或"收编"。
在工作中,有些人在单位里工作量不大,甚至能力也不是最强,但他掌握了某些关键资源或信息(比如财务口令、核心客户关系、研发代码)。如果他离职或故意"闹事",可能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这时候,他的"破坏力"反而成为他在单位的价值来源。而有些关系户本身工作贡献有限,但他们背后有"关系网"。如果公司得罪了他们,不仅少了一个人,还可能得罪整个关系网络,甚至影响资源和审批。这种潜在的破坏力,使得他们的存在变得"不可替代"。从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很多时候破坏力在价值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大于建设力。
下面再来说说个人价值。人其实从来都认不清自己,比如会美化过去的自己,也会对未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实大多数人对集体的意义就在于保持基因的多样性,也许某一天环境发生改变,你的基因正好适合这个环境,从而保持族群的繁衍。虽然残酷,但也是事实,我们进行植物保护和动物保护的目的也在于此。
我是一名职业中学的老师,感觉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教学内容一年比一年简单。要从我的学生来看的话,社会应该是退步的,但社会却在一年年进步,这说明社会的进步和这些人的关系不大。当然我的学生中也有人发展很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总体趋势如此。我也知道一届不如一届的原因主要在于普高扩招导致我们生源质量不如以前,但筛选后留给我们的这些人,可能最大的价值就是保持基因的多样性吧。
所以在追求社会价值无望的时候,不妨回到自身,满足自身的需求。就算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低的生理需求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比如声色犬马,再比如酒色财气。人自称高等动物,但也不敢说自己不是动物。动物有什么特点?雄性天生希望和更多的雌性交配从而使基因尽可能延续下去,所以人类会用"冠姓权"、"责任感"等来规训男性。而雌性想给更强的雄性生儿育女,就算这个雄性不想养孩子,雌性也会想办法找愿意和自己养小孩的雄性一起生活。这些都是动物的本能,也没什么好羞耻的。做不成人,我做回动物不行吗?真的不要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你以为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其实不然。从基因上说,可能你的每个基因片段都存在于别的个体身上。就进化论而言,基因只是尽量把自己传下去,但并不在乎是谁传下去的,所以进化的单位从来都是族群而不是个体,因此只有永生的族群而没有永生的个体。
所以人的价值是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好好地活着就是最大的价值了,无论是对于父母、子女、配偶,还是对于单位、国家、族群。毕竟自己相对于别人的不可替代性有多大,自己心里清楚。所以我们主要还是为自己而活,那么马斯洛的五层需求还是很有意义的,尽量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实现更高的个人价值吧。如不能,停留在自己够得着的层次又有何不可?毕竟,"无可无不可"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很高的评价了。
第一首是一首普通的感怀诗,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探讨“微小的希望也好过绝望”这一主题,第二首是从白乐天《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一段所引发的联想,以杨贵妃的视角写的一首词,嗯,我居然也写闺怨诗了。
人间此夜鹊无踪,
飞渡银河别浦通。
织女思郎情久切,
牛郎别女意偏浓。
可怜每岁河桥会,
谁叹参商永不同。
一去经年犹可望,
相绝万世恨难穷。
长生殿里夜迷离,牛女会七夕。
同心比翼,共盟连理,不负佳期。
马嵬坡下三军怒,血泪两分离。
白绫勒毙,君驰蜀道,妾掩黄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