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男聊天录之 二叉树
我和一个漂亮妹子
大晚上的
聊起了数据结构
言及二叉树
如何遍历
深度优先
还是广度优先
递归还是迭代
我说得天花乱坠
深度就是一竿子到底
再左右摇摆
广度就是先左右摇摆
再逐步深入
就差拿出电脑来演示了
妹子狡黠地问
就不能两种方式交替使用吗?
不行
那不可能
逻辑太混乱了
我斩钉截铁的回答
我和一个漂亮妹子
大晚上的
聊起了数据结构
言及二叉树
如何遍历
深度优先
还是广度优先
递归还是迭代
我说得天花乱坠
深度就是一竿子到底
再左右摇摆
广度就是先左右摇摆
再逐步深入
就差拿出电脑来演示了
妹子狡黠地问
就不能两种方式交替使用吗?
不行
那不可能
逻辑太混乱了
我斩钉截铁的回答
今日在草稿箱中翻到一篇名为《痛苦》的随笔,在博客中搜索了一下,似乎从未公开过。于是这次将它贴出,全文如下:
我这人有个癖好,就是什么事情都喜欢刨根问底。近日因各方面的原因,颇感痛苦,故深究之。细想之下,若有所悟,言之于后。
一般而言,之所以痛苦,一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二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偏偏找上门来,这两种情况都表明痛苦所产生的根源在于欲望。这个古人早已看得也论述得很清楚,故而道家云:无欲则刚。又云:清净无为。佛家云: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些都是先知先觉的智者在认识到痛苦发生的根源后对我等的教诲,让我等脱离苦海。但是人为什么会有欲望?是否有欲望就会痛苦?
小子不才,以中下之智揣测先贤之意,浅谈一下我对欲望和痛苦的认识。
痛苦产生的根源在于欲望,但欲望不一定带来痛苦,我每天都有吃饭的欲望,但这个欲望并没有给我什么痛苦,甚至欲望满足之后还会让人快乐。也并不是所有不能满足的欲望都会带来痛苦,比如我喜欢明星关之琳,当然也有某些幻想,但是至今为止,欲望肯定没有满足(当然,以后也不可能满足),但是这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痛苦,何故?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
痛苦的根源在于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总是追求一些和自己能力不匹配的目标,自然不容易达成,痛苦如何不生?爱力所不能及的女孩,谋力所不能及的权位,喝力所不能及的酒,不注意保养身体却希望永远健康……林林总总,怎能实现?怎让人不痛苦?痛苦又怪得谁来?没有准确的自我定位,欲望即为奢望。
遗憾的是,要认识自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古人云:知人为智,自知为明。古人又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就连明智者如孔子也说:五十而知天命。何况我等小子?呜呼,知不能自知而欲自知,考诸前言,岂不又是一个痛苦?
查看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显示为2011-02-09,一晃已经十四年了。现在重读,当时的文笔确实不如现在流畅,思想也不如现在深刻,不过仍有一些耐人寻味之处。
首先是写作背景。文中提到"近日因各方面的原因,颇感痛苦",可我现在已经完全想不起当时为何而痛苦,甚至连猜测的方向都没有。回想起来,那个时期似乎正是我比较顺心的时段,至少没有留下什么不好的回忆。这说明,人真不必把当下的一切看得太重。很多事情和想法,只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段小插曲,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彻底遗忘。
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就是我在文中坦言喜欢关之琳。这份喜欢还真是一以贯之——从大学时代(1992年,16岁)开始就喜欢她了。虽然当时可能喜欢周慧敏的男生更多,我倒不是不喜欢Vivian,只是更偏爱关之琳。直到现在,我的抖音和微博关注列表里都还有她。不过有趣的是,仅仅是关注而已,偶尔刷到她的动态时也不会过多停留。也许,我已经不是在喜欢现在的她,而是在怀念那个当年喜欢她的少年?
最值得玩味的是对痛苦本质的认识。当时的理解是"欲望以为能而实不能"以及"想自知却不能自知"。三十五岁能有这样的认识也算不错,但现在的理解要复杂得多:接受了叔本华"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观点;提出了痛苦是多个条件的析取式,只要有一个条件满足就会痛苦;更认为快乐如风,一吹而过,痛苦似雨,持续伤害;甚至考虑过痛苦是"造物主"想要研究的对象。
对欲望的形成及其内在机制,我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欲望来源于基因延续的需求,可分为天理和人欲,其分野在于内心认可和外部限制的双重表达,某些看似有害的欲望其实是基因为了应对环境变化而设置的预防措施。
对比过去的《痛苦》,再看近期的写作,确实可以看出思考层次有了些许加深,这也说明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成长,只要你愿意。
虽然痛苦会一直延续,但延续下来的未必就是当初的那个痛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它、解读它。
如同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构成,人似乎也可以分为肉体与灵魂。但区别在于,计算机的软硬件可以各自独立,软件能从硬件中剥离,在不同载体间移植。而人的灵魂能否脱离肉体,至今仍是未知。正是这种不可分割性,导致了我们生命中的某些现象源头难定,欲望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人生在世,总有形形色色的欲望。哪些是肉体的需求,哪些又是灵魂的渴望?有些欲望不难甄别:口腹之欲与性欲,无疑源自肉体本能;而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美的欣赏,则显然来自精神层面。欲望被满足会带来快乐,但快乐的质感迥异:灵魂的满足产生精神愉悦,肉体的满足则带来生理快感。这两者本质上并不相通,因此,想通过满足肉体来获取精神慰藉,或用精神满足来抵御肉体需求,通常是缘木求鱼。
然而,另一些欲望的归属却难以界定,譬如对爱情的向往,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它们似乎是灵与肉的深度交织,其得失足以同时引发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波动。这又是为什么?
每当追问“为何”,总有一个万能的答案跳出来——“人择原理”:事情本该如此,否则我们便不会在此提出疑问。它能回答一切,却因其循环论证而缺乏实际意义。那么,这些复杂欲望的产生,能有更合理的解释吗?答案是有的。对于一切生物相关的问题,存在一个类似的根本性理论,那就是“基因决定论”:所有生物问题,其根源都是基因为了更好地延续自身而演化出的机制。
我最早接触此论,源于一位情感博主的观点:把人当作动物,一切男女问题便豁然开朗。雄性倾向于广播种,雌性天性般慕强,都是为了让自身基因遗传的概率最大化。这些观点对当时的我而言,不亚于振聋发聩!后来拜读《自私的基因》,更是惊为天人。受到理科思维洗礼多年的我,很快被其严密的逻辑说服,特别是书中关于“利他性”的解释,极大地触动了我。说实话,当年我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说法嗤之以鼻,认为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在阅读此书后,我才真正意识到简单地将“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视为真理是错误的。从此,这本书的观点成了我解析一切生物问题的“锤子”,许多过往的百思不解迎刃而解。
以此为工具,再来审视那些灵肉交织的欲望,会发现它们似乎是更“高级”的欲望,而单纯的肉体和精神欲望,很多时候是为这种高级欲望服务的。不妨想想,我们吃饱喝足是为了什么?努力求知又是为了什么?其深层动机,常常指向求爱、求财、求官这些更终极的目标。
这样看来,管控这些“高级”欲望的基因,应该是基因库中最强势的部分。满足这些欲望,确实能让基因的延续更为顺利。爱情自不必说,这是最常见的延续方式;而拥有财富和权力,又何尝不是更有效率的途径?此处便不举例了,因为很可能会刺激到诸君(其实我也有被刺激到)。
那么,为何会产生某些违背公序良俗、造成社会混乱的欲望呢?按“基因决定论”,这些欲望对基因延续不利,理应被淘汰。其实解释也简单:基因无法预知环境会如何改变,所以它会产生各种随机变异,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那些不适应当前环境的变异,自然会被淘汰;但一个完全稳定、从不产生变异的基因,在环境剧变时反而会被迅速消灭。正是这种机制,导致了人类千奇百怪的欲望并存。
所以,我们无需为自己拥有灵与肉甚至两者交织的欲望而感到羞愧。符合当前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我们便去努力实现它;反之,则应将其置于心底,如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静待时机——万一,环境改变了呢?
当然,如果你觉得“基因决定论”的色彩过于消极,也无需失落。《自私的基因》同样提出了一个关键观点:当生物体拥有足够的智力,能通过认知功能来管控源自基因的本能时,“迷因”(文化和思想)与基因之间便会出现控制权的斗争。
这为我们指明了另一条道路。虽然我个人认为,这种能够反抗基因的智力本身,或许也是随机变异的产物,但它的确赋予了我们主观能动性。如果你相信人的意志力,那就用你的智识去克制那些不合时宜的欲望,用后天构建的精神力量,去战胜与生俱来的本能。
少年的我
心中有很多支点
如亲情爱情友情
性格也很多面
激情但易怒
好学但易放弃
正是这些不同
方方面面、棱棱角角
它们加加减减
展现出两个不同的我:
一个人前
一个人后
好事多磨
坏事折磨
不管好坏
世界总把我磋磨
磨掉了许多心中的支点
磨掉了许多突出的棱角
起先多面的我
变得圆滑很多
磨啊磨
我早已面目全非
我变得卑微
内心也有些扭曲
幸运的是
心没有被撕裂
也没有缺口
也并不空虚
盘点一下
我才发现
渐少的支点
渐渐圆滑的面孔
有些忽略不计的棱角
加加减减
还是如同当初一样
支撑起两个我
这首也是数理诗,对应的是欧拉公式 V - E + F = 2
今天是教师节。清晨至今,祝福纷至沓来;媒体内外,热议铺天盖地。身为局中人,面对这番盛景,亦想借此良辰,剖白几点未必中听的拙见。
其一,关于“教师节”本身。我素来认为,节日的设立,往往是一种身份标识。而专属节日的出现,与其说是彰显尊崇,不如说是对特定群体弱势地位的一种确认与安抚。试想,何曾有过“领导节”、“干部节”?当然,有,总好过没有。这至少证明此群体尚存几分“统战价值”,哪怕仅仅是“有碍观瞻”式的,否则早已湮没于人海,遑论拥有一个专属的符号。念及于此,便不忍举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煎何太急。
其二,关于“教师”这个职业。主流叙事中,它总是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春蚕蜡炬”这类宏大赞美绑定。对此,我一向敬而远之,甚至颇不适应。因为这些词藻,在很多时候已异化为道德绑架的枷锁。我自知无力去雕琢他人的灵魂;天性不喜勤劳,凡事总想探寻捷径;更无“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悲壮情怀。于我而言,这只是一份赖以养家糊口的职业,我所要做的,是遵循契约精神,完成岗位的KPI,求得一份心安理得的薪水。这当然只是我的个人之见,对于那些能“干一行,爱一行”的同仁,我由衷钦佩。而依我的本性,恐怕更属于“干一行,厌一行”的类别——即便是最初的热爱,一旦沦为谋生的手段,便难逃迅速厌弃的宿命。
当然,亦有许多人对此职业心怀腹诽,最常见的莫过于我们坐拥周末双休,更独享两个带薪长假。对此,我也想辩解几句。关于假期,一个更恰当的理解或许是:一种大尺度下的“轮休制”,类似“连上三周、休假一周”的变体。况且,早在二十年前,便有领导明示:假期是给学生的,不是给老师的。于是,假期中的各级培训、技能提升从未断绝;各级管理者也乐于将“教师”这个看似温顺的群体,推向台前,以平息民怨,转移视线。假期的确比课时稍显轻松,但这份“轻松”,是用平日的透支换来的。世人皆知“996”之苦,可又有谁真正关注过教师的工作日常?清晨的早读课,黎明即起;深夜的晚自习,星月为伴。更不必提那些担任班主任的同仁,他们几乎是“24小时×7天×40周”全天候待命。假期的所谓放松,实在有限。所以我才说:“哪怕此生不做班主任,我也无怨无悔。”
此外,亦有人对教师群体有更直白的恶评,诸如“衣冠禽兽”、“课上不讲课下讲”等等。我无意讳言此类现象确实存在,但将个体之恶等同于职业之罪,未免有失公允。若论整体,教师恐怕仍是犯罪率较低的职业群体之一。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身份是天生伟大的。正如“父母”这个概念本身并不伟大,伟大的是倾尽所有爱你的你的父母。同理,“老师”也并非天然要被供上香火,值得你敬奉的,是那个真正教诲过你的你的老师。此逻辑放之四海而皆准,“君”亦如此,值得你效忠的,是庇护你的“君主”,至于英国国王、日本天皇,关你屁事。
值此佳节,也想对广大同仁说几句肺腑之言。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我们的观念亦需与时俱进。我们并非神佛,既无那么高尚的情操,也无力扭转乾坤。很多时候,不妨“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爱岗敬业是本分,但“爱”与“敬”皆有其边界。从本质上说,我们从事的更像是一种服务行业,尽力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即可。至于服务的对象究竟是学生、家长,还是社会、领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我无意也无力去统一各位的认知。
身处这个社会,总有不同的行业,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沦为时代的“牺牲品”。或许某天,这顶帽子就不偏不倚地落到了我们头上。这没什么可怕的,个人命运在宏大叙事面前,本就微不足道,每个时代都需要一群“倒霉蛋”来吸引火力。倘若不幸轮到我们,能做的,也唯有加强心理建设,锻炼强健体魄,努力扛过去。毕竟,除了死亡是永恒,其余的一切,都只是暂时。风水轮流,河东河西,未可知也。
无论如何,我仍怀揣最朴素的祝愿:愿大家都快乐!各行各业的朋友们都快乐!至少,身处不易的弱者之间,能少一些攻讦,多一份理解。
生活不易,各自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