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性别对立的问题
你会把儿子和女婿分到一组,还是把儿子和女儿分到一组?
先别急着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能说明性别对立的本质。
一个大学生的提问
前两天,一个大学生朋友分享了一个视频给我,问我对其中性别对立观点的看法。让我惊喜的是,这个年轻人很敏锐地发现了视频中调动情绪的手法,并且意识到自己被影响了。
她问我的目的不是需要引导,而是想兼听则明。
我当时和她简单聊了几句,但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这个问题值得认真回答,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性别对立: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
目前性别对立的情况的确存在,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京东杨笠代言事件、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成都地铁偷拍案、《捞女游戏》的发行……这些事件都在网上引发了大讨论,并且进一步导致了两性之间的对立和撕裂。
就"身边统计学"来说,我认识的好多年轻人——有男有女——都表达了不婚主义的倾向,好多家长也为此头痛不已。
对立的前提是独立
任何一种思潮的产生和流行必定有适合它的土壤。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思潮的出现恰恰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因为对立的前提是独立。
如果还是以前那种女性和男性存在互相依附关系的情况,肯定不会对立。即使有男女矛盾,也是个体矛盾,而不是现在这种上升到两个性别之间的矛盾。
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两性之间的依存度越来越低。就拿最典型的生育来说,以前哪怕是女性也无法独立行使生育权,必须要有男性才能办下来准生证,而现在生育决定权完全在女性身上。加上现在的女性可以工作自己谋生,婚姻不再是必需品而变成了可选项。
可以这样说,在当今社会,一个成年女性可以不和任何男性产生法律上的关系而过完这一生。当然,男性也一样。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有些自媒体嗅到了流量密码:标题党、情绪化叙事、刻意放大个案……一个本来很小众的事件,经过选择性报道和算法推荐,瞬间就能引爆全网。比如某个男性/女性做了糟糕的事,评论区立刻就变成了"男的/女的都是XX"的大合唱。
再加上大数据定点投送的推波助澜,以及某些组织和机构的乱作为,各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了如今的态势。
我的几点看法
到了我这个年龄,看问题早就不是简单的对错、立场或利益能决定的了。理解了性别对立的社会土壤,我们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个现象。
对此,我有几点想法。
第一,不必恐慌
我认为大家不用对这种思潮感到恐慌。
前面已经解释了这种思潮出现的社会基础。如果它真的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社会一定会产生反制的手段——可能是法律的完善、可能是新的社会共识、也可能是经济规律的自我调节。比如当不婚率真的影响到生育率和劳动力供给时,政策自然会调整。
但在那之前,我们不必过度恐慌。如果没有反制,那就说明这种思潮暂时没有大的问题。
第二,博弈无可厚非
我认为因为性别对立引起的男女双方博弈完全没有问题,只要双方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进行即可。
也只有双方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进行充分的博弈,最终才能得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
如果脱离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不管哪一方暂时得利,最终的结局一定是两败俱伤。
第三,不要被"同性优秀个体"绑架
从个体上来说,不要对这种思潮盲目跟风,特别是自身条件不算太好的。
不要把同性优秀个体的成功当成自己的成功。
从本质上看,所谓男拳和女拳其实是一回事:女人觉得普信男打拳真的很下头,男人也觉得捞女打拳很讨厌,都是对条件比较差的人的嫌弃而已。
有的行为别人做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可你做同样的事就是天理不容无理取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少看到优质男或者优质女打拳——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
第四,性别不是唯一的分类标准
要知道两性之间并不是零和博弈,婚姻亦如是。最起码我们追求的是 1+1>2 的结果。
而且,性别也不是划分人群的唯一分类标准。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你可以按性别分,把儿子和女婿分到一组,女儿和儿媳分到另一组。但现实中,大多数人是按"自己人"和"外人"分:儿子和女儿是一组,儿媳和女婿是另一组。
更有趣的是,在以家族和户为社会基石的古代,某些家族秘密是"传媳不传女"的——此时儿子和儿媳变成了一组(守护这个家族的人),而已经嫁出去的女儿和女婿则成了外人。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真实的利益关系面前,性别从来不是最重要的分类标准——血缘、阶层、利益、价值观,这些才是。
给年轻人的三点建议
如果你也像我那朋友一样,察觉到自己被某些观点影响了,不妨试试这三件事:
1. 训练"情绪察觉"能力
当你看到某个观点时,先问自己:我是被说服了,还是被激怒了?
如果是后者,那很可能是情绪操控,而不是理性讨论。
2. 主动寻找反面观点
看到一个观点后,刻意去搜索相反的声音。
不是为了站队,而是为了看清全貌。算法会根据你的喜好推送内容,但它不会告诉你另一半的真相。
3. 警惕"我们vs他们"的话术
任何试图把复杂问题简化为"我们这个群体 vs 他们那个群体"的表达,都值得怀疑。
现实远比"男人都是XX"或"女人都是XX"复杂得多。
结语
两性对立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性别问题,把个体的失败归咎于性别的原罪。
我那朋友能在被情绪影响后及时察觉并寻求多元视角,这让我看到了希望。如果更多年轻人都能像她一样,不轻易站队、不随波逐流,那么所谓的性别对立,终将回归到真正的问题本身——而不是被简化为一场无意义的男女之战。
与其打拳,不如打磨自己。
与其站队,不如独立思考。
毕竟,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另一个性别,而是愚昧和偏见。
这才是面对任何议题时,最珍贵的品质。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