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
由于肩膀受伤活动受限,稍有牵扯就会感到不适,有时候会泛起一个念头:这么难受,还不如没有这只手呢。当这个想法出现在脑海的时候,我愣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想法肯定不对,我这只手还有用呢,怎么能说不要了呢?再转念一想,这只手明明现在就没用啊!哦,原来是将来有用——也就是说我知道疼痛和失能是暂时的,我的手终将痊愈,将会恢复功能。正是"痊愈"这个希望的存在,让我能克服现在的疼痛和不适。
仔细想想,"希望"对于人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有句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正是希望的存在,才使得我们有了容忍当下不如意的耐心和战胜眼前困难的决心。哪怕目前再迷惘,希望会指引我们找到前进的道路。
如果没有希望,人生的任何不如意都会造成永恒的伤害。如果没有希望,让我们痛苦和不适的东西都会被毫不犹豫地舍弃,那我们的人生还能剩下些什么呢?就像我受伤的肩膀,如果我不相信它会好转,我可能早就想放弃康复训练了。
那么希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我想了想,应该源于"信心"吧。我对现代医学有信心,对我的身体状况也有信心,所以我的手自然就有很大的希望痊愈。我对国家和社会有信心,对我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所以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信心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
外源性的信心来自外部环境。这些我们无法改变,但可以寻找:比如有人发现小城市的节奏更适合自己,就从大城市搬回了家乡;也有人觉得大城市的机会更多,就离开了小城镇——这都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外部环境。
内源性的信心来自我们自己,这是可以修炼的。比如学识、情商、眼光等东西都可以通过学习、实践等方式来提高。你的能力越强,你对自己就越有信心,你对未来也就越有希望。
不管是内源性还是外源性的信心,都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正确的认知和评价。要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外界因素,更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超人,失败是必然的;如果你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那就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了。
所以用逻辑的方式来说,信心产生希望。如果没有希望,说明信心也早就坍塌了(对不起,我的理科思维又上线了,"有信心才有希望",逆否命题就是"没有希望则说明没有信心")。
既然希望源于信心,那么我们如何培养信心呢?
对于外源性的信心,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这需要我们了解自己的性格、需求和目标。内向的人可能更适合需要专注和深度思考的工作,外向的人可能更适合需要社交和沟通的岗位。有的人适合大城市的快节奏,有的人适合小地方的慢生活。不要勉强自己去适应完全不合适的环境,也不要因为别人的选择而怀疑自己的决定。
对于内源性的信心,需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每掌握一项新技能,每解决一个难题,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会让我们对自己更有信心。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但正是这种积累,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说:"我以前克服过类似的问题,这次也可以。"
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己。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可以定期问问自己:我擅长什么?我的局限在哪里?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的答案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变化,所以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
希腊神话中有个故事:潘多拉打开了魔盒,释放出了人世间所有的邪恶——贪婪、虚伪、诽谤、嫉妒、痛苦、疾病等等。原本宁静的世界开始动荡不安。但潘多拉在慌乱中盖住了盒子,把"希望"留在了里面。
关于这个神话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说希望被留在盒子里是好事——至少人类还保留着希望;也有人说这是坏事——希望永远无法实现。但我想,不管怎么解读,有一点是清楚的:我们不能把希望锁在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不去正视它,不让它发挥作用。
希望应该被释放出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就像我受伤的肩膀,如果我把"它会痊愈"的希望压在心底,告诉自己"反正也没用了",那我就不会去做康复训练,肩膀可能真的就废了。但正是因为我承认这个希望,并且相信它,我才能忍受疼痛,坚持锻炼,最终让肩膀恢复功能。
人生也是如此。不管现在多难,只要心中有希望,我们就能坚持下去。而希望的基础,是我们对自己、对世界的信心。所以与其期待奇迹,不如培养信心;与其叹息命运,不如守护希望。
希望是茫茫苦海中的灯塔,是泥泞山路上的火炬。有了它,我们就知道该往哪里走;有了它,我们就有勇气继续前行。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