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喻
我有一个看法:在文学作品的选材中,个人情爱并不比家国情怀低下,甚至从产生的时间来说,爱情的产生更早,可能在有性生殖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了。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描写爱情的非常多,甚至是最多的一类题材。而"比喻"作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在爱情描写中更是经常出现。我研究了一下,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想与大家分享。
情比金坚
情比金坚是一个常用于描述爱情牢不可破的说法。但是我很奇怪,毕竟在金属当中,黄金难道不是属于比较软的那一种吗?人们鉴定黄金的一种简易方法就是用牙齿去咬,咬不动的一定不是黄金。可能有人要说这里的"金"在古代其实指的是铜,但铜也不是以"坚"而知名的呀!那有人说我说情比钻石坚好不好?这个是世上最硬的东西了。可钻石太脆,轻轻一敲就破碎了。
我们说"情比金坚",也许期待的正是爱情像黄金那般柔韧吧——在外界压力下可以无限延伸,但始终不断,而不是像钻石那样在现实的重锤面前不堪一击,轻轻的就四分五裂。也许是希望我们的爱情比黄金更金贵,世上再也没有能够替代它的东西。黄金虽然有单价,地球上的储量也很惊人,但对于个人来说取得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也就用于比拟对于个人来说可遇不可求的爱情。
"比翼鸟"和"连理枝"
随着白居易的传世之作《长恨歌》当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流传,比翼鸟和连理枝也成了常见的爱情比喻,特别是这两个词还对仗工整,因此也出现在很多结婚的对联上。
其实从本源上来说,这两个词语都来源于爱情悲剧,都是有情人生前受到重重阻拦,在死后才能达成心愿的故事。比如"比翼鸟"故事中的柳生和黄莺,生前不能成为眷侣,死后各自化成一目一翼再合而为一;又比如"连理枝"故事中的玉女和田生、韩凭和息氏、梁霞城和钱蕙荪,都是生前被迫分开,死后长成大树而根须相缠。所以说起来用这两个词语祝福别人其实不太恰当,更何况传说中的比翼鸟还会带来大水。不过这一点也有意思,带来大水的那个,我们一般不叫它比翼鸟,而是叫另一个名字"蛮蛮"。
说到这里,倒是想起西方也有类似的传说。这个故事出自柏拉图的《会饮篇》,说的是最初人都是四脚四手,行动迅速,智慧发达,让神感到害怕,于是就把人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从而失去了最初的能力。而人被劈开了也非常痛苦,都十分渴望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并拥抱之,从而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这个故事和比翼鸟倒也算异曲同工,它也说明了男女之间相处的不容易:要找到自己的另一半非常难,如果找错了,抱着会非常不协调。要是发现得早还好,要是发现得晚了,连接部分已经慢慢粘连,分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就算找对了,因为长期一半人生活,剖面已经渐渐结痂,要想重新完美连接,也需要双方首先磨掉这些伤疤,这又何尝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其它有趣的比喻
还有其它很多的比喻,从本源上看也透着些许尴尬。比如"秦晋之好",秦晋两国虽多次联姻,但最终还是反目成仇,毕竟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再比如"坦腹东床",这个典故说的是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乘龙快婿的故事,对王郗两家本身倒是好事,可到了下一代,王献之娶了郗道茂,虽然两人感情和睦。但后来王献之被新安公主看中,被逼休妻另娶,虽然用了炙烤脚心把自己弄残这种极端的方法,但还是无济于事。这样看来,"坦腹东床"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吉利的比喻。
当然了,除了上面这些个人觉得有点意思的词语,还有一些很好的比喻,比如"并蒂莲"就非常唯美,一根枝上开两朵花,天生一对,从本源到寓意都没什么问题。
约定俗成的智慧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也许是古代的大多民众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所以都是望文生义的,一般就看这个词字面上的意思而不去管其中是否有典故,这也是很多成语的褒贬和意思都发生畸变的原因吧。但是不管怎样用词不当和违背本意,这些比喻都寄托了大众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就像后主刘禅再怎么"引喻失义",也不能泯灭他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那份真心。再说了,语言本身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只要大家都这么用,也就成了它新的含义。也许在将来,”木石前盟“也会成为一句祝福语,毕竟同一本书的”金玉良缘“不就已经是了吗?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