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已然进入AI时代,它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以我为例,一个对美术一窍不通的人,以往凡有设计需求,总得求人帮忙;现在,只要要求不高,便可借助AI独立完成。在文字领域更是如此,只需给出要求,一篇符合规范的文章便能迅速生成。

然而,这种便利却让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陷入了某种尴尬:很多时候,我们呕心沥血写出的东西,在技巧上甚至还不如AI。若真如此,我们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

我想,那无法被替代的,或许正是独属于创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它们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并非空泛、大而化之的概念,而是牢牢依托于人与人之间一桩桩具体的小事之上。这些浸润在酸甜苦辣中的细节,AI无从知晓;那些心照不宣的默契,更是唯有亲历者才能言说。因此,在AI时代,求“真”的创作,或许正是一条突围之路。

其二,则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一种近乎“胡乱”的、建立在风马牛不相及事物间的联想能力。写作需要逻辑,但想象的发生往往超越逻辑。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先开枪再画靶,总能命中十环;先有结果再溯因,人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从无到有、“建立联系”的这第一步,却是一种稀缺的能力。譬如我解读《周易》,将“山风蛊”释为现代骗局“重金求子”,倘若此前无人这么想过,没有数据可供AI学习,它自己是断然想不出的。

就拿古文写作来说,AI生成的“赋”通常不错,因为“赋”以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为显著特征,这正是AI基于海量语料库的强项。但我却不喜欢它写的格律诗,匠气太重,像极了“江西诗派”,虽能做到“无一字无出处”,读来却总觉死板,缺乏生气。这或许正是想象力匮乏所致。当然,这也与我个人偏好有关,毕竟,我爱李白要胜过杜甫。

所以我偏爱跨界写作,尤其是新诗。我曾写过一首《异面直线》来描述擦身而过的男女。一旦联系建立,去解释这种类比并不困难,但“建立联系”的灵光一现,却最为珍贵。我的写作除了涉足常见的政治、历史与哲学,更延伸至地理(《心的漂移》)、化学(《沉沦二首》、《置换》)、物理(《引力》、《上进的电子》)、计算机(《直男聊天之二叉树》)乃至数学。后者是我的心头好,从一元二次方程到极限、微分方程,再到几何与拓扑,我都曾用以入诗。我尤其钟爱将严谨的理科知识与炽热的爱情结合,因为最感性的情感与最理性的逻辑碰撞,能产生一种独特而冷峻的美感。

在没有AI之前,我其实是孤独的。这种写作方式很难找到知音——热爱理科的人通常不喜文学,而文学爱好者又大多畏惧数理。有了AI则不同,它的知识储备远超于我,几乎能理解我所有的“跨界梗”,这极大地缓解了我在精神上的孤独感。不过,AI的学习能力确实惊人,如今已能惟妙惟肖地模仿我的个人风格写出“科学诗”,只是尚存几分生硬。这反而促使我在创作上“加大强度”:比如赠诗,常见的藏头诗我已写不过AI,便转向更为复杂的离合诗与隐语诗。这类技巧AI见识尚浅,难以写好。当朋友收到这样一首结合了自己独特经历的赠诗时,更能感受到赠予者的心意,因为他能看出,这份礼物并非出自AI之手。

此外,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AI对于隐晦“段子”的敏感性远不如人类。比如在一次文笔挑战中,出句“月落西山万物静”,我的回答是:“月落对日出,西山对潮水,万物对半身,静对湿。早上在海边看日出,被潮水打湿了裤子,就是这样!”这个回答,真人一看便知其意,可多数AI都未能识别,直到我举出“月明和尚青山去”的公案才有所反应。还有我一首病历诗中的“乌雀难飞手难举”,“乌雀难飞”一词,真人也多能会意,AI却胡乱附会,甚至有AI认为我是化用曹操“乌鹊南飞”来表达中年孤独,只是写了别字。难道说,写隐晦的段子,也是AI无法取代的领域?果真如此,那可真是莫大的讽刺了。

当然,我虽不喜欢纯AI生成的内容,却从不拒绝其在写作中的辅助角色。早在2023年,县里举办征文,我于截稿前6小时方才得知,最终却依靠与AI的协作完成了一篇获奖作品。我的操作是:首先,根据主题“余庆茶,干净茶”立下“干干净净的茶,来自干干净净的人,种在干干净净的地,涤出干干净净的魂”的核心框架;其次,用我自己的乡土作品和个人感悟来填充血肉。例如,其中一段描述采茶场景的文字:“暮春者,春服既成,及笄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黔水,风乎狮山,咏而归!”此段显然化用了《论语》,仅仅是替换了人物(冠者->及笄)与地点(沂水舞雩台->黔水狮山)。这种根植于个人知识背景与特定地域的创造性化用,我自忖AI无法原创。

在完成核心创作后,我才将文本交由AI进行全文润色。这引出了我对AI角色的核心看法:必须把AI当成作品的“打磨器”和“抛光器”,而非“创作者”。 如果你的作品本身是一颗珍珠,AI能将它打磨得光彩夺目;如果它只是一颗鱼目,再怎么加工也依旧浑浊暗淡;而如果它本身是一坨狗屎,那么AI就算算力耗尽,也只能给你一坨“雕花狗屎”——形态或有改变,恶臭依然如故,这种情况真就还不如交给AI自己写。

正是基于这一定位,我最常给AI的指令是:“请帮我优化文本,重点处理表达不清晰和不流畅之处,但请尽量保留原文。”此外,当脑中只有一个模糊想法时,我也会让AI生成范例来启发思路。毕竟,思维需要碰撞才能擦出火花。

因此,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对AI的态度是:要拥抱AI但不能依赖AI;要始终保有不依赖AI也能写出佳作的底气;要不断追求写作的个性化与表达的稀有性;而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是用真挚而具体的情感去打动人心。

标签: none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