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的痛苦
今日在草稿箱中翻到一篇名为《痛苦》的随笔,在博客中搜索了一下,似乎从未公开过。于是这次将它贴出,全文如下:
我这人有个癖好,就是什么事情都喜欢刨根问底。近日因各方面的原因,颇感痛苦,故深究之。细想之下,若有所悟,言之于后。
一般而言,之所以痛苦,一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二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偏偏找上门来,这两种情况都表明痛苦所产生的根源在于欲望。这个古人早已看得也论述得很清楚,故而道家云:无欲则刚。又云:清净无为。佛家云: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些都是先知先觉的智者在认识到痛苦发生的根源后对我等的教诲,让我等脱离苦海。但是人为什么会有欲望?是否有欲望就会痛苦?
小子不才,以中下之智揣测先贤之意,浅谈一下我对欲望和痛苦的认识。
痛苦产生的根源在于欲望,但欲望不一定带来痛苦,我每天都有吃饭的欲望,但这个欲望并没有给我什么痛苦,甚至欲望满足之后还会让人快乐。也并不是所有不能满足的欲望都会带来痛苦,比如我喜欢明星关之琳,当然也有某些幻想,但是至今为止,欲望肯定没有满足(当然,以后也不可能满足),但是这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痛苦,何故?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
痛苦的根源在于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总是追求一些和自己能力不匹配的目标,自然不容易达成,痛苦如何不生?爱力所不能及的女孩,谋力所不能及的权位,喝力所不能及的酒,不注意保养身体却希望永远健康……林林总总,怎能实现?怎让人不痛苦?痛苦又怪得谁来?没有准确的自我定位,欲望即为奢望。
遗憾的是,要认识自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古人云:知人为智,自知为明。古人又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就连明智者如孔子也说:五十而知天命。何况我等小子?呜呼,知不能自知而欲自知,考诸前言,岂不又是一个痛苦?
查看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显示为2011-02-09,一晃已经十四年了。现在重读,当时的文笔确实不如现在流畅,思想也不如现在深刻,不过仍有一些耐人寻味之处。
首先是写作背景。文中提到"近日因各方面的原因,颇感痛苦",可我现在已经完全想不起当时为何而痛苦,甚至连猜测的方向都没有。回想起来,那个时期似乎正是我比较顺心的时段,至少没有留下什么不好的回忆。这说明,人真不必把当下的一切看得太重。很多事情和想法,只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段小插曲,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彻底遗忘。
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就是我在文中坦言喜欢关之琳。这份喜欢还真是一以贯之——从大学时代(1992年,16岁)开始就喜欢她了。虽然当时可能喜欢周慧敏的男生更多,我倒不是不喜欢Vivian,只是更偏爱关之琳。直到现在,我的抖音和微博关注列表里都还有她。不过有趣的是,仅仅是关注而已,偶尔刷到她的动态时也不会过多停留。也许,我已经不是在喜欢现在的她,而是在怀念那个当年喜欢她的少年?
最值得玩味的是对痛苦本质的认识。当时的理解是"欲望以为能而实不能"以及"想自知却不能自知"。三十五岁能有这样的认识也算不错,但现在的理解要复杂得多:接受了叔本华"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观点;提出了痛苦是多个条件的析取式,只要有一个条件满足就会痛苦;更认为快乐如风,一吹而过,痛苦似雨,持续伤害;甚至考虑过痛苦是"造物主"想要研究的对象。
对欲望的形成及其内在机制,我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欲望来源于基因延续的需求,可分为天理和人欲,其分野在于内心认可和外部限制的双重表达,某些看似有害的欲望其实是基因为了应对环境变化而设置的预防措施。
对比过去的《痛苦》,再看近期的写作,确实可以看出思考层次有了些许加深,这也说明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成长,只要你愿意。
虽然痛苦会一直延续,但延续下来的未必就是当初的那个痛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它、解读它。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