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灵与肉的纠缠
如同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构成,人似乎也可以分为肉体与灵魂。但区别在于,计算机的软硬件可以各自独立,软件能从硬件中剥离,在不同载体间移植。而人的灵魂能否脱离肉体,至今仍是未知。正是这种不可分割性,导致了我们生命中的某些现象源头难定,欲望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人生在世,总有形形色色的欲望。哪些是肉体的需求,哪些又是灵魂的渴望?有些欲望不难甄别:口腹之欲与性欲,无疑源自肉体本能;而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美的欣赏,则显然来自精神层面。欲望被满足会带来快乐,但快乐的质感迥异:灵魂的满足产生精神愉悦,肉体的满足则带来生理快感。这两者本质上并不相通,因此,想通过满足肉体来获取精神慰藉,或用精神满足来抵御肉体需求,通常是缘木求鱼。
然而,另一些欲望的归属却难以界定,譬如对爱情的向往,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它们似乎是灵与肉的深度交织,其得失足以同时引发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波动。这又是为什么?
每当追问“为何”,总有一个万能的答案跳出来——“人择原理”:事情本该如此,否则我们便不会在此提出疑问。它能回答一切,却因其循环论证而缺乏实际意义。那么,这些复杂欲望的产生,能有更合理的解释吗?答案是有的。对于一切生物相关的问题,存在一个类似的根本性理论,那就是“基因决定论”:所有生物问题,其根源都是基因为了更好地延续自身而演化出的机制。
我最早接触此论,源于一位情感博主的观点:把人当作动物,一切男女问题便豁然开朗。雄性倾向于广播种,雌性天性般慕强,都是为了让自身基因遗传的概率最大化。这些观点对当时的我而言,不亚于振聋发聩!后来拜读《自私的基因》,更是惊为天人。受到理科思维洗礼多年的我,很快被其严密的逻辑说服,特别是书中关于“利他性”的解释,极大地触动了我。说实话,当年我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说法嗤之以鼻,认为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在阅读此书后,我才真正意识到简单地将“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视为真理是错误的。从此,这本书的观点成了我解析一切生物问题的“锤子”,许多过往的百思不解迎刃而解。
以此为工具,再来审视那些灵肉交织的欲望,会发现它们似乎是更“高级”的欲望,而单纯的肉体和精神欲望,很多时候是为这种高级欲望服务的。不妨想想,我们吃饱喝足是为了什么?努力求知又是为了什么?其深层动机,常常指向求爱、求财、求官这些更终极的目标。
这样看来,管控这些“高级”欲望的基因,应该是基因库中最强势的部分。满足这些欲望,确实能让基因的延续更为顺利。爱情自不必说,这是最常见的延续方式;而拥有财富和权力,又何尝不是更有效率的途径?此处便不举例了,因为很可能会刺激到诸君(其实我也有被刺激到)。
那么,为何会产生某些违背公序良俗、造成社会混乱的欲望呢?按“基因决定论”,这些欲望对基因延续不利,理应被淘汰。其实解释也简单:基因无法预知环境会如何改变,所以它会产生各种随机变异,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那些不适应当前环境的变异,自然会被淘汰;但一个完全稳定、从不产生变异的基因,在环境剧变时反而会被迅速消灭。正是这种机制,导致了人类千奇百怪的欲望并存。
所以,我们无需为自己拥有灵与肉甚至两者交织的欲望而感到羞愧。符合当前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我们便去努力实现它;反之,则应将其置于心底,如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静待时机——万一,环境改变了呢?
当然,如果你觉得“基因决定论”的色彩过于消极,也无需失落。《自私的基因》同样提出了一个关键观点:当生物体拥有足够的智力,能通过认知功能来管控源自基因的本能时,“迷因”(文化和思想)与基因之间便会出现控制权的斗争。
这为我们指明了另一条道路。虽然我个人认为,这种能够反抗基因的智力本身,或许也是随机变异的产物,但它的确赋予了我们主观能动性。如果你相信人的意志力,那就用你的智识去克制那些不合时宜的欲望,用后天构建的精神力量,去战胜与生俱来的本能。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