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有感
今天是教师节。清晨至今,祝福纷至沓来;媒体内外,热议铺天盖地。身为局中人,面对这番盛景,亦想借此良辰,剖白几点未必中听的拙见。
其一,关于“教师节”本身。我素来认为,节日的设立,往往是一种身份标识。而专属节日的出现,与其说是彰显尊崇,不如说是对特定群体弱势地位的一种确认与安抚。试想,何曾有过“领导节”、“干部节”?当然,有,总好过没有。这至少证明此群体尚存几分“统战价值”,哪怕仅仅是“有碍观瞻”式的,否则早已湮没于人海,遑论拥有一个专属的符号。念及于此,便不忍举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煎何太急。
其二,关于“教师”这个职业。主流叙事中,它总是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春蚕蜡炬”这类宏大赞美绑定。对此,我一向敬而远之,甚至颇不适应。因为这些词藻,在很多时候已异化为道德绑架的枷锁。我自知无力去雕琢他人的灵魂;天性不喜勤劳,凡事总想探寻捷径;更无“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悲壮情怀。于我而言,这只是一份赖以养家糊口的职业,我所要做的,是遵循契约精神,完成岗位的KPI,求得一份心安理得的薪水。这当然只是我的个人之见,对于那些能“干一行,爱一行”的同仁,我由衷钦佩。而依我的本性,恐怕更属于“干一行,厌一行”的类别——即便是最初的热爱,一旦沦为谋生的手段,便难逃迅速厌弃的宿命。
当然,亦有许多人对此职业心怀腹诽,最常见的莫过于我们坐拥周末双休,更独享两个带薪长假。对此,我也想辩解几句。关于假期,一个更恰当的理解或许是:一种大尺度下的“轮休制”,类似“连上三周、休假一周”的变体。况且,早在二十年前,便有领导明示:假期是给学生的,不是给老师的。于是,假期中的各级培训、技能提升从未断绝;各级管理者也乐于将“教师”这个看似温顺的群体,推向台前,以平息民怨,转移视线。假期的确比课时稍显轻松,但这份“轻松”,是用平日的透支换来的。世人皆知“996”之苦,可又有谁真正关注过教师的工作日常?清晨的早读课,黎明即起;深夜的晚自习,星月为伴。更不必提那些担任班主任的同仁,他们几乎是“24小时×7天×40周”全天候待命。假期的所谓放松,实在有限。所以我才说:“哪怕此生不做班主任,我也无怨无悔。”
此外,亦有人对教师群体有更直白的恶评,诸如“衣冠禽兽”、“课上不讲课下讲”等等。我无意讳言此类现象确实存在,但将个体之恶等同于职业之罪,未免有失公允。若论整体,教师恐怕仍是犯罪率较低的职业群体之一。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身份是天生伟大的。正如“父母”这个概念本身并不伟大,伟大的是倾尽所有爱你的你的父母。同理,“老师”也并非天然要被供上香火,值得你敬奉的,是那个真正教诲过你的你的老师。此逻辑放之四海而皆准,“君”亦如此,值得你效忠的,是庇护你的“君主”,至于英国国王、日本天皇,关你屁事。
值此佳节,也想对广大同仁说几句肺腑之言。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我们的观念亦需与时俱进。我们并非神佛,既无那么高尚的情操,也无力扭转乾坤。很多时候,不妨“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爱岗敬业是本分,但“爱”与“敬”皆有其边界。从本质上说,我们从事的更像是一种服务行业,尽力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即可。至于服务的对象究竟是学生、家长,还是社会、领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我无意也无力去统一各位的认知。
身处这个社会,总有不同的行业,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沦为时代的“牺牲品”。或许某天,这顶帽子就不偏不倚地落到了我们头上。这没什么可怕的,个人命运在宏大叙事面前,本就微不足道,每个时代都需要一群“倒霉蛋”来吸引火力。倘若不幸轮到我们,能做的,也唯有加强心理建设,锻炼强健体魄,努力扛过去。毕竟,除了死亡是永恒,其余的一切,都只是暂时。风水轮流,河东河西,未可知也。
无论如何,我仍怀揣最朴素的祝愿:愿大家都快乐!各行各业的朋友们都快乐!至少,身处不易的弱者之间,能少一些攻讦,多一份理解。
生活不易,各自珍重。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