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一个曾经神圣的词汇。两个原本毫无瓜葛的人,凭此就能成为最亲密的关系,取得和父母子女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然而现在,这个制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许多婚姻岌岌可危,离婚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不婚主义"的信徒,面对长辈的催婚或推诿或硬顶,就是不愿踏入婚姻殿堂。
这不是某个人、某段婚姻的问题,而是整个婚姻制度都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不是我危言耸听,且让我慢慢道来。
一、婚姻的四根支柱正在松动
传统婚姻是一种社会和法律结合,通常以性、情感、经济和生育为基础。对中国人来说,婚姻至少包含这四项权利的绑定:性、爱、财产、生育。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但到了现代,这四根支柱正在一根根松动。
1. 性:不再是婚姻的专属
虽然中国严禁性交易,但获取性的方式早已多元化。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
- 首先是欲望的消解:各种"奶头乐"和996工作制消耗了太多精力,许多人根本没时间考虑性的问题
- 其次是替代方案增多:可以同居不结婚;有各种软色情如二次元、网络文学;成人用品的科技进步也超出许多"老古董"的想象
- 最关键的是观念变化:性不再是必须通过婚姻才能正当化的需求
无论男女,都不再一定要用婚姻来满足性需求。
2. 爱:最虚无缥缈的一根支柱
有人说,不是还有"爱"吗?
可"爱"恰恰是四根支柱中最虚无缥缈的。谁也不知道两人之间是否有真爱,这份爱能持续多久。爱可以用来"请君入瓮",却很难用来维系婚姻。更何况,爱情也不必非得用婚姻来承载——恋爱可以,同居也可以,为什么一定要那张证?
当代年轻人见过太多"因爱结合、因恨分离"的故事,对"爱情能保障婚姻"这个命题早已失去信心。
3. 财产:不如成立有限公司
如果仅仅想以财产关系来形成和维系婚姻,那还不如两人合伙成立一个有限公司。
想想看:各占多少股份,权责分明;公司章程就是"婚前协议";以后真要分手,注销公司比离婚简单多了;而且有限责任制还能更好地保护"婚前财产"——就算"破产"也影响有限。
两个公司股东看对眼了住在一起,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当然,这个比喻有些戏谑,婚姻涉及的情感、伦理、子女抚养等复杂关系,确实很难用商业合同完全模拟。但这个思想实验恰恰说明:当婚姻只剩下财产绑定时,它的存在价值就已经大打折扣了。
4. 生育:最后的绑定,也在松动
说到生育,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长辈的"催婚",本质上就是催生。
性、爱和他们无关,财产虽有点关系但也不大,只有生育才和他们息息相关——那是他们基因的延续。所以在催婚时,如果你保证"结婚不一定,但一定抱个亲生孩子回来",当你真抱着孩子回家时,不论男女,很多家长可能就不再催了,欢天喜地带孙子去了。
对女性来说,新的生育政策下,生育权已经在自己手上,不再需要"爸爸给孩子一个名分"这种操作。性同意权、生育权都在手,而这两项权利并不是婚姻赋予的——即使不结婚,女性也握有这些权利。
对男性来说就比较悲催了。自己生不出来,只能求助女性。可在没有婚姻的情况下,女性凭什么把辛辛苦苦十月怀胎生下的孩子给男方?在这种情况下,男性能见到的最亲的小辈就变成了姐妹的孩子——难道社会又会轮回到母系?
二、经济基础的巨变:婚姻从必需品到奢侈品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婚姻制度的动摇,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巨变。
女性经济独立改变了游戏规则
在传统社会,女性很难独立谋生,婚姻是她们的经济保障。但现在:
- 女性可以通过工作获得收入
- 教育水平提高,职业发展空间扩大
-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虽然还不够)
当女性不再需要依附男性才能生存,婚姻对她们来说就从"必需品"变成了"选择题"。而一旦变成选择题,成本收益分析就会进入考量:
- 婚姻能给我带来什么?
- 我要付出什么代价?(家务劳动、生育风险、职业发展受限、自由的丧失)
- 这笔账划算吗?
高成本让婚姻成为"奢侈品"
与此同时,婚姻的成本却在飙升:
- 房价:许多城市的婚房已成天文数字
- 彩礼:虽然被批评,但在许多地区仍是硬性要求
- 养育成本: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支出让人望而生畏
- 机会成本:特别是女性,生育往往意味着职业发展的中断
当一项制度的成本远超收益,人们自然会用脚投票。
三、文化断裂:两代人不在同一个频道
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
年轻一代成长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下:
而上一代秉持的是集体主义:
- 传宗接代是责任
- 家族延续高于个人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种价值观的断裂,让两代人在婚姻问题上几乎无法对话。
从"门当户对"到"灵魂契合"
传统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质上是两个家族的联姻。
现代婚姻强调感情基础、灵魂契合、三观一致——理论上是两个个体的结合。
但问题是:个体的结合太脆弱了。没有家族、宗族的约束,没有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当感情褪去,这段关系还剩下什么?
四、社会原子化:从部落到孤岛
很有意思的是,我发现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越来越原子化的过程:
- 原始社会:以部落为单位(炎黄、蚩尤等部落)
- 农业社会:以家族为单位(晋朝的王谢、唐朝的五姓七望)
- 工业社会:以"户"为单位(核心家庭)
- 后工业社会:以个人为单位(?)
按照现在的趋势,连"户"都可能被打散,最小的社会单位就是原子化的个人。
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从个人解放的角度看,这是进步:
- 人从宗族、家庭的束缚中解放
-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 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
但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这也带来问题:
- 原子化的个人很难形成合力
- 缺乏集体的保护和支撑
- 面对强大的资本和权力时更加脆弱
有一种阴谋论的解读:统治阶级乐见民众原子化,这样就不易形成合力来和上层建筑博弈,更有利于统治。
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现代化进程的副产品,而非某个阶层的主动设计。只不过,当这个趋势出现后,确实有人可能乐见其成。
五、未来会怎样?三种可能
可能性1:婚姻解体,多元共存
这是我认为最可能的情况:
- 传统婚姻会继续存在,但比例下降
- 不婚同居、LAT(分居式伴侣)、开放式关系等新型亲密关系兴起
- 独身成为一种被接受的选择
- 生育和婚姻脱钩:单身生育、合作养育等模式出现
婚姻不会消失,但会从"默认选项"变成"众多选项之一"。
可能性2:婚姻形式化,功能外包
另一种可能是婚姻变成纯粹的法律形式:
- 性需求:各自解决或外包
- 情感陪伴:不一定来自配偶
- 养老:社会化养老体系
- 生育:辅助生殖技术、代孕等
这种"名存实亡"的婚姻,可能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苗头。
可能性3:社会动荡带来的反弹
这是我最不愿看到的情况。
如果社会治安恶化,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需要时常"严打"的状态,男女双方出于自保的需求,可能会寻求婚姻这种传统的保护机制,结婚率会大幅攀升。
但这种婚姻不是出于自由选择,而是出于恐惧,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未来。
六、我的个人选择:佛系but务实
说了这么多,回到个人层面。
我养的是儿子,所以对他的婚姻没什么期待。如果他以后能找到愿意和他一起生养孩子的人,那当然好;就算找不到也没什么,毕竟个人命运在时代大潮面前轻如鸿毛。
对于关系比较近的女性,如果和我聊到婚姻,我的建议通常是:不婚无所谓,有育就行。理由是:
- 基因的延续(虽然这听起来有点生物决定论)
- 天然的奋斗锚点(孩子会给人生提供意义和动力)
- 一定程度上让养老更有保障(虽然不绝对)
但我也清楚,这个建议过于理想化:
- 单亲母亲的社会压力仍然很大
- 独自抚养的经济负担沉重
-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不仅是物质
所以这只是一种可能的选择,不是唯一答案。
结语:不是终结,而是变形
婚姻制度确实在动摇,但"摇摇欲坠"可能言重了。
更准确的说法是:婚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它可能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不再是唯一的亲密关系模式,不再绑定所有的性、爱、财产、生育功能。但它也不会消失。
对有些人来说,婚姻仍然是情感的容器、承诺的象征、共同生活的框架。
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会选择其他的生活方式。
这都没什么不好。
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建立一个更包容的社会:
- 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 不因为选择不同而歧视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每种选择都有基本的安全网
婚姻制度的演变,说到底是人的解放。
从宗族的束缚中解放,从性别的枷锁中解放,从"应该"的桎梏中解放。
如果有一天,婚姻真的变成了可选项,那恰恰说明:我们终于有了真正的自由。
2025年10月,写于婚姻制度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