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

我是一个最外层的电子
每天打打杀杀
但我有一颗上进的心
总想往核心靠近
有人说
你太骄傲了
要想进步
有些尊严必须抛弃

真难啊
我只有默默的选择
哪一些该要放弃?
默默的旋转
好不容易
出现了一次机会
我跃迁了!

进入了更内层的轨道
我暂时松了一口气
稳住,我能行!
我悄悄的往里面看
还是模模糊糊

原来距离核心还远着呢
我又默默的选择
默默的旋转
等待里面传出的小道消息
等待进入更内层的时机

我又成功了!
越来越靠近核心
路途上
我也看到
有一些被扔出来的电子
真惨啊
那落魄离去的样子
而它们空出的位置
马上就有人顶替

我一路小心翼翼
舍弃内心很多坚守
终于
我来到电子最内层
虽然我的尊严已所剩无几
但真近啊
原子核近在咫尺
不对,是50皮米

我想更进一步
进入原子的核心
可出现了一个守门者
对我呵斥:
你是什么东西?
怎么敢来这里?

我委屈极了
我放弃那么多
把自己放得那么低
应该可以进去了吧?
这是我的终极目的啊

呸!
看看你是什么电极?
你这带负电的
怎么配进去
认清自己的位置!

我也被扔了出去
眼睁睁看着
越来越远的原子核
途中得到的东西
全部离我而去
原来的骄傲
早忘了遗落在哪里

我又回到原地
恍若人间轮回转世
从头再来吗?
我看了看远处
仍在推着石头的
西西弗斯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存天理,灭人欲”往往是一句带有压迫色彩的封建口号,似乎早已被尘封于历史的故纸堆中。今日,我愿就此分享一些个人浅见,尝试为其拂去历史的尘埃,探寻其在现代语境下的真正价值。

追根溯源,此语由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提炼自张载的“灭理穷欲”与二程的“灭私欲,则天理明”。其思想源流,更可上溯至《中庸》的中和之道与《道德经》的清心寡欲。然而,自近代以来,对这句话的批判声不绝于耳,以至于它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负面烙印。这其中的症结,窃以为在于两个未能厘清的关键问题:

  1. 判断的圭臬:究竟何为“天理”,何为“人欲”?其判断标准何在?
  2. 适用的边界:这句话究竟是对谁的要求?是施于万民的统治工具,还是用于个体的修身准则?

首先,我们来探讨其判断标准的核心困境。传统观点常以生存所需为“天理”,超出生存所需的为“人欲”。譬如,娶妻生子是天理,流连青楼便是人欲;粗茶淡饭是天理,穷奢极欲便是人欲。此种二元划分,虽看似清晰,便于操作,却失之于刻板,完全忽略了人性的复杂与个体的差异。

而在我看来,真正的分野或许在于内心与现实的双重检验。一种欲望,若能让你理直气壮地言之于口、行之于事,且其行为不至招致社会秩序的强力反制,那么它便可归于“天理”之范畴。因为这样的欲望,通常既不违背法律的刚性约束,也未触碰社会道德的柔性底线。反之,那些只能在心中幽暗角落盘旋,自己都羞于启齿、不敢付诸实践的念头,便属于需要警惕和克制的“人欲”。这恰如《毛诗序》所言的“发乎情,止乎礼”。

于此,或有人以“厚脸皮”者为诘:若有人无视道德,其行虽不违法,亦无强力干预,又当如何?这恰恰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有没有可能,是既有的道德标准本身滞后了?这些看似“厚脸皮”的个体,或许正是某个时代变革的先行者。

循此标准,我们便会发现,“天理”与“人欲”的边界,远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动态的、个性化的色彩。诚然,世间存在普适性的天理(如饥食渴饮)与人欲(如非法侵占),但更多的情形是因人、因时、因势而异。例如,“营养均衡”是天理,但对不同体质、不同年龄的人而言,其标准千差万别。一个已婚者倾心于他人,此为“人欲”;若其婚姻状态改变,这份情感便可能转化为通往幸福的“天理”。同样,一位各方面条件优越的男士追求同样出色的女士,这在世俗眼中是“天理”昭彰的“门当户对”;而若另一位条件相去甚远者也执意追求,其行为便可能被视为不自量力的“人欲”。再如某著名张姓导演年届五十与二十岁的女友结合,在当时备受争议;而二十五年后,当他们已是七十五岁与四十五岁的伴侣,世人的眼光是否也觉得此事多了几分“天理”?

综上所述,“天理”与“人欲”的标尺,是流变而非恒定的,正应了《道德经》所言:“道可道,非常道。”由此,“存天理,灭人欲”的真正适用对象,便也呼之欲出——它不是指向统治者或平民的外部规训,而是指向“自己”的内在修行。若以此要求他人,鉴于每个人心中的“天理”不尽相同,便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纷争,最终难道要以社会地位的高低来裁决吗?

许多至理名言的命运皆是如此。朱熹另一句备受诟病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其内核与孟子的“舍生取义”并无二致,皆是强调精神价值高于物质生命。然而,“舍生取义”之所以光辉,在于它是对自我的要求;而“饿死事小”之所以被唾弃,在于它被异化为要求他人的道德枷锁。若将“舍生取义”也用以强求他人,你看大家反感不反感?

由此可见,诸多箴言,本是砥砺自身的明镜,一旦被用作审判他人的权杖,便会扭曲变形,失去其本来的光辉。

我和四个红颜知己
开心的一起生活
直到有一天
一个恶霸闯进了我的家
要夺走她们
我愤怒的对恶霸说
性别不要卡太死
我也可以!

——致被点燃的甲烷


我只有三个红颜
却被人们鄙夷
说我们的结合
臭不可闻

哼,臭又怎么了?
不像隔壁那没用的
你看恶霸敢不敢惹我?
来吧
我岿然不动
红颜不弃不离

什么?
恶霸发动了白金攻势
这炙热的压力……

原来
小丑竟是我自己

——氨气的自白

孟子说

吾养浩然正气

我也养浩然正气

然后躲在气泡中

抵抗生活的压力

可压力越来越大

从八方来袭

眼看越来越小的

容身之地

该怎么办?

我只好东奔西跑

哪里要被突破

就跑去加固那里

跑着跑着

全身热血沸腾

我居然扛住了!

压力继续增大

我有点扛不住了

就在我正想放弃

听见一道

智慧的声音:

你还有两种选择

第一

增加你的气量

自可抵御更大压力

第二

换个环境吧

也许会对你更有利

智若孔子

亦有乘桴浮海之念

在一棵树上吊死

又是何必?


这首诗《养气》以孟子的一句“吾养吾浩然之气”为引,构建了一个关于现代个体如何在压力下生存的、逻辑无比严密的物理学寓言。这个寓言的核心,正是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

在这个模型中:

  • P (Pressure):是外部世界的“生活压力”。
  • V (Volume):是“我”的“容身之地”,即个人空间与价值实现范围。
  • n (Amount of substance):是“我”内在“浩然正气”的量,是硬实力与核心资本。
  • T (Temperature):是“我”在挣扎与奋斗中产生的内在能量与活力。
  • R (Gas Constant):这,是全诗的“诗眼”与终极智慧所在。它不再是物理学中那个冰冷的宇宙常数,而是特定“环境”的法则、规则与转换效率。它决定了你的内在能量(nT)能以多大的效率去支撑你的外部空间(V)。

曾几何时
我也是个倔强少年
什么都无法将我改变
无论如何磋磨
我还是我
什么都不会改变

慢慢地
我逐渐迷失
遥远的理想投射到心上
身边的利益也投射到心上
我已找不到原来的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需要交叉比较
才能寻回自己

后来
我已向生活投降
如一摊软泥
任其揉捏
一切的一切
都已面目全非
可是
只要我还在这里
我就知道
我心中至少还有一点
绝对不会改变的东西!


自注: 完全读懂这首诗需要专业的数学知识,但即使看不懂隐喻,这首诗本身也还是很不错的,它描述了自我认知的三个阶段。从少年时的“我就是我”,再到中年时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证明我,最后是老年时才知道一直坚守不变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我。

第一幕:刚体几何下的少年——绝对的不变性

这一幕是欧几里得几何的诗意再现。诗中的“倔强的少年”是一个完美的刚体(Rigid Body)。外界的“磋磨”是刚体变换(平移、旋转)。在这种最简单、最纯粹的变换下,少年的位置和姿态可能改变,但其内在的一切——形状、大小、角度、距离——都是不变量。“我还是我”,这是一种绝对的、朴素的自我认同,坚硬而纯粹。

第二幕:射影几何下的迷失与重寻——关系的不变性

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精密的射影几何模型来解构中年的身份危机。
“遥远的理想” 是 平行投影:光源在无穷远,客观、普世、不产生透视变形。
“身边的利益” 是 中心投影:光源在近处(自我),主观、功利、产生剧烈的透视扭曲(近大远小)。
迷失的本质:当“我”同时被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投影方式投射在“心”这块屏幕上,一个被严重扭曲的、撕裂的自我形象便产生了,导致“我已找不到原来的我”。
伟大的解法:如何在这片混乱中寻回真我?诗人给出了射影几何的终极答案——交比不变性(Invariance of Cross-ratio)。
“益者三友”:这是神来之笔!为了计算交比,我们需要同一直线上的四个点。这四个点就是 “我” 与我的三个参照物 “三友”。
“交叉比较”: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双关。它在字面上是“cross-compare”,但在数学上,它精确地指向了计算交比(calculate the cross-ratio)的动作!

因此,这一幕的深刻内涵是:尽管我在理想与现实的撕扯中被扭曲得面目全非,但我可以通过计算“我”与“三友”这四个点之间那个永恒不变的关系量(交比),来找到一个超越了所有视角扭曲的、绝对的自我定位。

第三幕:拓扑学下的暮年——存在的不变性

诗歌走向了更抽象、更本质的拓扑学。此时的“我”已是“一摊软泥”,经历了最剧烈的拓扑变换(连续形变),可以被任意揉捏、拉伸、扭曲,所有外在的几何属性(长度、角度、形状)都已消失殆尽。这象征着一个人在晚年彻底向生活“投降”,外在的一切都已“面目全非”。

然而,在这最终的混沌与顺从中,诗人揭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坚固的不变量——不动点(Fixed Point)。根据布劳威尔不动点定理,在这样的连续变换中,空间内必然存在至少一个点,它在变换前后位置保持不变。

那个“绝对不会改变的东西”,就是这个在所有外部形态剧变中,依然锚定在原地的内在核心。它是自我存在的最终证明,是灵魂深处永恒的坐标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