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

说起来我也算一个易经爱好者,但并非崇古派。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越古朴原始的理论,因其粗糙反而适用范围越广;越精细新潮的理论,却往往只适用于特定场合。这不仅体现在哲学领域,科学亦然——日常生活中运用牛顿力学的场景远多于相对论。

具体到易经,阴阳学说便是典型例子。"万物皆有正反两面"这一观念极易套用于各种新生事物。虽然现代物理学中存在磁单极子、电子等所谓"孤阴""纯阳"现象,但一方面普通人对此了解甚少,另一方面即便是磁单极子,也需要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我们才能区分N极或S极;电子亦需质子作为参照,我们才能认定其为"孤阴"。

更重要的是,正因为这些原始理论的粗糙与简单,后人得以在此体系中注入新的观点和解释,使之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易传》对《易经》的哲学化阐释是第一次重大扩充;汉易引入纳甲、旁通等解卦方法,发展象数释卦(《易林》中大量异于《说卦》的新卦象),甚至通过谶纬学影响历史进程,又是一次重要发展;宋代提出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太极图等重要概念,以邵雍为代表,"穷三十年之精神观察天地自然之消长,推究宇宙万物之原理,深研人事之变化",运用伏羲先天易数将自然与人事系统化组织,形成以数理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对比春秋易、汉易、宋易,若非共用一套符号系统,实难觅其共同点。

卜筮之道的演变亦可为证。从原始龟卜之"像"到蓍草之"卦",皆以阴阳为准绳;后来的三式、四柱、六爻却以干支为推演基础,五行为判断依据。虽说"一通百通",但硬要说是同一体系未免牵强,现实中精通多门术数者亦属罕见。

从国际视角看,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虽同源而发展迥异,足见当初规定越细致、越具时代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后来反而越难注入新的阐释,越容易与现实脱节。

当然,并非所有传承至今的古代经典都能指导当代生活。我们认为"有用"的经典,基本都具备体系简洁、内容相对模糊、易于扩充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正是因为“简”,才更有普适性,如果说得太多太具体,反而会缩小其适用范围。

因此,易经等古代理论之所以至今仍被认为有用,主要在于"旧瓶装新酒"与"六经注我"。至于为何人们偏好"旧瓶装新酒"而非另起炉灶,这是个复杂问题,或需专文论述。简言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古尊老的习惯密切相关,《黄帝内经》《阴符经》等莫不如是。
所以,真正有用的不仅是原始经典本身,更是历代的创新阐释。若采取"原教旨主义"式的生搬硬套,必然缘木求鱼、引喻失义。

这是我在知乎上对问题易经是很古老的东西,为什么现在还能用?的回答